徐 川
进,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蕴含向前、上进、奋斗之意,传递的是一种正能量。人们普遍称颂那些进步的人和事,尤其崇尚那些具有进取心的人。一个人心怀理想,始终保持奋进的姿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是成事之本。这样的人多了,社会便有希望。
与进相对应的是退。退步、退让、退却、退避三舍、退而求其次……多含消极之义,常为人所不屑。其实,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进和退是一种常态。进有进的好,退有退的妙。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握进退之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生活的哲学告诉我们,进与退是相对的,有时候进就是退,退就是进。古时布袋和尚曾写过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其中道出的退与进的关系,耐人寻味。
进和退是紧密联系、可以相互转换的,进中有退、退中有进乃普遍现象。有时为了更好地进,人们常先采取退的方式,是谓以退为进。在战争年代,针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实际,毛泽东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策略,体现了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因时制宜的原则,将进退之道运用得出神入化。
由此启示我们,面对复杂的形势,面对棘手的困难和问题,既要有攻坚克难的勇气,积极进取、敢于斗争,又要讲求战术和方法,做到进退结合、善于斗争,切不可盲目冒进、莽干瞎干。必要的守和退,不是惧怕,更不是放弃,而在于选择合适机会克敌制胜。
联系日常为人处世的实际,同样要讲求进退结合的艺术。既要鼓励进与争,也要提倡退和让。懂得谦让、退让,做到退而不争,既是一种生存之道,更是一种风度和修养。“刚则易折,柔则常存”,退一步海阔天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大可不必时时处处咄咄逼人、得寸进尺、锱铢必较,特别是对那些无伤大雅之事,不妨大度些、糊涂些。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因院墙界线之事求助他,张英回信称“让他三尺又何妨”,不仅让两家冰释前嫌,还成就了“六尺巷”的美名。作为现代人,我们更应当有这样的胸襟和雅量。
懂得退之道,就是要保持好的心态,淡泊名利。有的人误将“贪心”当作“上进心”,过于争强好胜,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得,以致于活得很累。只知进与取,不知退与止,根本在于所求太多,贪心太重,最终陷入可悲可叹的境地,得不偿失。
对于那些身处官场、拥有权力的人来说,知进善退显得更为重要。一些人习惯于享受权力、地位带来的荣耀,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妄自尊大、忘乎所以。缺乏忧患意识,不知适时而退、适可而止,其结局往往不容乐观。作为职场中人,既要永葆上进心,又要保持平常心,经得起权力的诱惑,经受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该进时进,当仁不让;该退时退,不贪不恋。只有尊重规律、顺势而为,才能做到善始善终,人生不留遗憾。
历史上有不少人,像张良、范蠡等,选择在功成名就时急流勇退,显示了超群的智慧和勇气,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他们是真正的智者。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湖北省巴东县委原书记陈行甲,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他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辞去县委书记职务,选择从事慈善事业,其遵从内心、看淡权力、能进善退的勇气令人叹服,给人以诸多启示。
如何看待进与退,关乎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考验人性和智慧。说到底,知进退就是知敬畏、懂取舍、善作为。进退之间见智慧。人生在世,知进善退,进退有据,进退自如,方显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