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伟德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养老机构分类改革,将养老机构分为兜底保障型、普惠支持型、完全市场型三类。《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兜底保障型养老机构主要收住特困老年人和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等;普惠支持型养老机构面向全体老年人开放,由设区的市级政府制定支持办法,加强收费引导管理;完全市场型养老机构实行充分竞争、优质优价,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2月7日《央视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也就成了老龄化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如何养老”既是困扰每个家庭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公共课题。
当前,居家式养老依然是主流选择,一项调研显示,47%的受访者希望通过传统居家养老的方式安享晚年,并且传统居家养老在各年龄段受访者当中都是第一选择,总计86%的中国居民希望在家庭进行养老。之所以如此,除了受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影响,与养老机构养老服务市场面临供需不匹配、行业发展状态粗放化、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有着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养老机构难以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才使得养老服务行业未能实现整体破局。
大而全的养老服务机构,导致服务无法满足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一方面,普惠制的公共养老服务机构,因为有政府公共投入作为保障,在收费与服务上有较高的性价比,优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往往“一床难求”。另一方面,民营化和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机构,由于资金、管理等原因,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包括护理水平、餐饮质量、设施设备等方面存在巨大短板,整体服务无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最终入住率偏低,大量床位空置,养老机构陷入了运营困难的恶性循环。
因为存在诸多痛点,作为朝阳产业的养老服务,面临发展受限等现实困局。当前,养老机构“大而杂”所导致的服务同质化、选择方式单一等问题,成为整个行业粗放发展最直接的体现。比如市场上豪华型和简陋型养老机构较多,真正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中档养老机构较少,呈现“哑铃形”供给结构,导致大量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实现整个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等多方合作。就现实来看,针对不同老龄群体,对养老服务机构实现功能分类,厘清市场与公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边界,让错配的资源实现更精准的对接,才是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
无论是促进政策的优化落地,还是有效激活市场竞争,或者是实现大面积的养老服务机构转型升级,对养老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确定设施配置、服务内容和监管标准,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才能让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由此有效调动各方资源,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实现养老机构的分类管理后,对养老机构的管理也能体现出差异性,公共资源的配置与市场监管的效能也能得到提升。
《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推出养老机构分类改革的措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此为基础,可以让三类养老服务机构的职能定位更明确,运行机制进一步区分,在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考核评价上也能体现出差异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以此为基准厘清政府与市场、公益与营利之间的界限,最终让公共归公共、市场归市场,用清晰的职责定位与明确的机构分类,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机会,也能促进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