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网络应用平台“指定管辖”给消费维权添堵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2-11 10:17:29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李英锋

  近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家陈音江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一些网络应用平台通过协议的方式,明确用户与平台发生纠纷时,只能去平台所在地法院起诉。“比如,《××单车信息服务协议》约定:因本协议发生争议,可以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通过本协议签订地即上海市××区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解决争议。”(2月10日《法治日报》)

  想要维权,必须异地。因解决消费纠纷必须去异地(平台所在地)起诉而苦恼的消费者大有人在,异地起诉已成为很多消费者共性的维权难题。一些网络应用平台通过格式合同“指定管辖”,把消费纠纷的解决地(诉讼管辖地)限定在平台所在地,给消费者维权带来了不便,添加了堵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消费者维权的门槛和成本。

  由网络应用平台提供的服务性质所决定,消费者的户籍地或日常居住地往往与网络应用平台的所在地并不一致,甚至相隔甚远。如果消费者与平台产生纠纷后只能去平台所在地法院异地起诉,势必会付出更高的时间、交通、住宿等成本,付出更多的精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异地起诉不仅要面临不利的“地利”因素,也可能遭遇不利的“人和”因素。平台作为“坐地户”,显然对当地的司法资源、司法环境更加熟悉,而外地消费者则在这方面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不排除这种比较劣势会对消费者的胜诉率产生负面影响。总之,在平台所在地法院起诉对平台更有利,对消费者不利。

  揆诸现实,不少消费者,尤其是纠纷标的不大的消费者,常常因异地起诉的不便、成本高、难度大等因素而对维权望而却步,而放弃维权,或者降低维权标准。一些网络应用平台可能也有意利用“指定管辖”制造的堵点、难点来拉低消费者的维权信心和欲望,来阻挡消费者维权,来“预防和化解”消费纠纷,来增加己方的胜算。

  但显然,有些网络应用平台打错了如意算盘。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并按照消费者的要求予以说明。网络应用平台以“默认勾选”“默示同意”或“拒绝勾选就无法使用服务”等方式,让消费者同意并接受带有“指定管辖”条款的格式合同,属于未履行或未完全履行显著提示、说明义务,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违背了消费者的真实意愿。在纠纷解决环节,消费者可以主张“指定管辖”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

  即便平台尽到了提示说明义务,“指定管辖”条款也可能因失之不公而无效。“指定管辖”条款在一定程度上排除或限制了消费者的维权选择权,加重了消费者的维权责任,已经具备了霸王条款的特征。在司法实践中,一些平台的“指定管辖”条款就遭到了法院的否定性评价。

  针对平台的“指定管辖”条款,消费者不能逆来顺受、全盘接受,而是应该积极博弈。在签订服务协议环节,消费者就应仔细阅读协议内容,发现“指定管辖”条款,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争取更有利于自己的纠纷解决地和解决渠道。在维权环节,消费者也应向法院提出有利于自己的纠纷管辖诉求。

  实际上,去年7月1日起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不合理地选择诉讼或者仲裁解决消费争议。最高法等部门有必要对这一规定作出法律解释,明确“利用格式条款不合理地选择诉讼或者仲裁解决消费争议”的法定情形,针对经营者“指定管辖”等操作拉出负面清单,对经营者、消费者进行指导。各级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则应依法依事实对经营者的“指定管辖”条款作出评价,支持消费者的合理管辖诉求,并积极开展“线上开庭”“线上调解”等工作,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提供方便。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