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铎印
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个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在这些典型案例中,人民法院否定和制裁“唯流量”“抹黑”企业行为,坚决维护企业名誉。案例“某饮品公司与某传媒公司名誉权纠纷案”中,某传媒公司未认真调查核实即发布关于某饮品公司经营状况的不实信息,制造热点、创造话题,对某饮品公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人民法院判令某传媒公司承担名誉权侵权责任。(2月19日法治网)
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信息传播、资源共享、社会监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和无良媒体出于博取流量、吸引“眼球”等动机,发布关于企业的不实信息,造成“抹黑”企业名誉的后果,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网络“黑嘴”污损企业形象、挫伤企业家积极性,严重侵害经营主体权益,破坏市场竞争秩序,损害营商环境。
造谣抹黑民营企业、恶意攻击民营企业家,贻害无穷。企业名誉是社会对其商业信誉、经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价。良好的名誉是企业长时间合法诚信经营沉淀而成的宝贵财富,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社会信用基础。网络媒体传播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不法分子和无良媒体针对企业发布严重失实的信息和负面评论,损害企业的形象,玷污企业名誉,让企业和企业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打击制造和传播涉企谣言的网络“黑嘴”,相关部门在行动。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其中包括“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散布传播涉企虚假不实信息,蓄意造谣抹黑企业、企业家,以“舆论监督”名义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等问题。
近年来,围绕网络“黑嘴”伤企等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不断深入推进,一些乱象得到有效遏制,网络生态持续向好,但网络“黑嘴”伤企现象仍然存在。对网络“黑嘴”伤企必须“零容忍”,依法惩治违法行为,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用法治重典遏制网络“黑嘴”伤企。相关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靶向发力、专项治理,集中整治涉企侵权信息乱象,对散布虚假不实信息、侵害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行为坚决从严查处,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进行诋毁、贬损和丑化等侵权行为依法严厉打击,加大刑事处罚力度,用法治重典打击网络“黑嘴”伤企,严厉惩处相关人员,对涉企谣言乱象形成“围堵”之势,以更精准措施、更高效行动压缩涉企谣言的生成空间。深挖涉企谣言背后产业链、利益链,严肃查处违规平台环节,斩断其黑色利益链,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维护经济市场秩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平台要严格落实责任,强化涉企信息发布传播和账号管理,督促有关账号主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加强内容识别预警,健全举报受理处置工作机制,为企业聚精会神干事业、谋发展营造良好网络环境。企业受到谣言攻击要积极维权,当企业被抹黑的事件发生后,迅速固定证据,迅速提起民事赔偿诉讼,迅速申请对抹黑者的财产进行保全,迅速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告诉,追究抹黑者的刑事责任,坚决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