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莫让“隐性考核”给教师添负担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2-20 10:43:19  稿源: 宁波日报

  陈广江

  2024年以来,有关部门持续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行为,各地出台“进校园事项白名单”等多项举措。基层教师普遍反映,减负成效明显。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地方,以落实社会责任为名,一些不必要的非教学事务通过“临时性任务”“分支考核”等方式进入校园,给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外又找了一份“免费兼职”(2月19日《半月谈》官微)。

  这些考核事项之所以称“隐”,是因为它们不像明文规定的任务那样显而易见,而是以更加隐蔽、灵活的方式出现。它们通常以“社会责任”为幌子,巧妙地绕过了“白名单”的约束,导致教师负担增加、好政策被架空。

  “隐性考核”的出现,本质上是行政压力向校园的转嫁。一些部门为完成考核指标,将社会治理的难题简化为“学校配合”,甚至将公共安全、政策宣传等职责与教育责任强行捆绑。比如,要求教师追踪学生假期安全、督促学校附近电动车驾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这类任务已经超出教师能力范围。

  尽管教育部门多次强调“严把入口关”,但在实际执行中,地方中心工作的优先级往往高于教育规律。一纸文件便可绕过教育系统的意见,直接向学校摊派任务,教师则是最终的责任兜底者。这种“权责错配”,不仅削弱了教育自主性,更让减负政策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整治“隐性考核”问题,首先须厘清责任的归属。任何事务进入校园前,都应经过必要性评估,并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若交通安全宣传确需学校配合,也应由交管部门牵头并落实,而非将压力转嫁给教师;若假期安全监管必不可少,则应通过社区、家庭与社会机构协同完成,而非让教师24小时待命。学校不是“无限责任公司”,社会问题的解决不能依赖教师的“无私奉献”。

  技术赋能或许是减轻教师负担的可行路径。当前,许多重复性工作仍依赖人工填报,例如学生信息统计、安全打卡等,占用了教师大量时间。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自动归集,或利用AI工具简化流程,便能将教师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技术手段的运用需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最终让技术成为提升效率的助手,而不是新负担。

  从长远来看,优化学校和教师的考核体系是关键。相关部门应遵循教育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指令和非教学任务。在制定考核目标时,充分听取基层学校和教育部门的意见,使考核更贴合实际教学情况。此外,在督导、检查和评比过程中,应注重实际效果,而非仅仅关注材料留痕,切实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育的主业是育人,教师的核心职责是教学。给教师减负不该这么难。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