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在门诊候诊时,“先到反后诊”现象被不少人吐槽。为提升就医体验,宁波探索统一门诊叫号规则,在综合考量患者、医生、医院等多方利益的情况下,引入“迟到规则”,迟到患者阶梯式顺延、复诊患者穿插就诊、银发族优先5个号……通过叫号规则改变,寻求最大程度的公平。(2月22日《工人日报》)
在医院尚未实现信息化的过去,“先到先诊”是普遍规则。但要看到,在窗口排队挂号、在诊室前先到先诊等,这种排队方式看似公平,实则让患者陷入体力与时间的消耗战,如此不仅降低医疗资源使用效率,更让老弱病残群体面临“排队难”的局面。当号源分配变成“体力竞赛”,折射出的是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与分配机制粗放的双重困境。
从电话预约到手机挂号,从分时段就诊到智能导诊,数字化手段极大地提升了号源分配效率,更让窗口彻夜排队挂号成为历史。目前医院已普遍实现预约挂号,但当预约挂号总是时间不准,比如预约上午看病,却因有人插队导致下午才看上病,预约挂号规则就难以赢得民众的认同。为了维护预约挂号的权威性,目前很多医院要求预约挂号精确到半小时甚至更短。问题是,“预约优先”有时会导致先到后诊,已习惯于在窗口和诊室前排队的老年人,又会感到不公平。
其实,“先到先诊”与“预约优先”看似难以调和,但只要做好规则设计,完全可以兼顾好两者。比如当前有的医院动态调配预约与现场号源比例,有的则建立错峰放号机制;有的则保留部分挂号窗口,并在诊室候诊时对特殊群体给予弹性保障。这次记者在多家医院调研发现,“快速就诊”和“迟到机制”等做法兼顾好了各方利益,经验值得推广。这些探索表明,通过精准施策、精细管理,完全能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平衡点。
事实证明,只有在“先到先诊”与“预约优先”当中寻求惠民最大公约数,才能确保医疗民生福利不断提升。保留人工挂号窗口不是倒退,而是对特殊群体的必要关怀;开通绿色通道不是特权,而是对急危重症的生命尊重。医院叫号规则的科学化与人性化,最终将惠及所有患者,包括暂时谦让的患者。在相互理解和配合的医疗环境当中,每位医务人员和患者其实都是赢家。
找到叫号规则在不同人群中的最大公约数,必须通过技术手段科学设计叫号规则,通过人文关怀和管理升级,照顾好不同的人群。事实上很多医改是一个寻找最大公约数的过程,将哪些“救命药”纳入医保目录,报销政策向哪个群体倾斜等,都有一个先后次序,也是寻求最大公约数和确保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放大视野看,医疗惠民利民程度不断提升是必然趋势,而每个人最终获得的好处,将处于总体相当水平,这才是应该寻求的最大公约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