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 歌
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的背景下,“移风易俗”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命题。一段时间以来,从整治高额彩礼,到规范宗祠管理,再到整治低俗表演、深化殡葬改革,政策靶向愈发精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移风易俗的治理思路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协同”。以高额彩礼为例,过去,政策多集中在“限价”“禁攀比”等硬性约束上,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强调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服务功能,通过公益性婚恋介绍、就业创业扶持等,为适婚青年减负赋能。
治理沉疴积弊,必须直击病灶、破立并举。高额彩礼背后,既有“嫁女养老”的现实考量,也有“面子竞争”的文化惯性。仅靠行政命令“一刀切”,容易引发隐性抵抗。一些地区通过完善农村养老保障、推广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逐步扭转观念,弱化彩礼的经济属性。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规范宗祠管理”“整治低俗表演”纳入议程。某些地区耗资千万元修建豪华祠堂,攀比之风助长宗族隔阂;低俗表演打着“民俗”旗号传播封建迷信,侵蚀乡村精神土壤。移风易俗的“破”,不仅要避免物质层面的浪费,更要斩断异化的文化链条,而“立”的关键在于,以服务创新培育新风的生长土壤。比如,组织集体婚礼、搭建婚恋交友平台,将青年关注点从“彩礼数额”转向“情感质量”;通过科普教育、生态安葬设施建设,重构乡村生死观与科学观,让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移风易俗的持久生命力,源于政府、社会与个体的多元共治。政策法规划定底线,如加大对婚托婚骗的打击、规范演出市场;社会组织则以柔性力量渗透基层,像妇联的“最美家庭”评选、共青团的婚恋辅导等,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榜样。奉化区325个村(社区)建立红白理事会,将婚事简办、婚俗改革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并确定16个婚俗改革示范村,让“抵制高价”成为集体共识。移风易俗不能止于“破旧”,更需与惠民结合“立新”。比如,整治低俗表演的同时,培育乡村文艺团队,用健康演出满足文化需求;规范宗祠管理时,将其转化为传承家风、凝聚乡愁的公共空间。当群众从简办红白事中减轻经济负担,从文明乡风中获得社会尊重,移风易俗便不再是外力强加的选择,而成为自觉追求。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天价彩礼娶不起”的叹息渐远,当宗祠从攀比工具转为文化载体,当低俗表演让位于健康文艺,乡村便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象。这种转变不仅是风气的净化,更是发展动能的转换。文明乡风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生态安葬节约的土地可转化为产业资源,婚丧简办释放的消费力可转向教育、技术等长效投资。长此以往,移风易俗就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
移风易俗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政策持久的定力、社会广泛的合力与个体点滴的努力。只要持之以恒,文明新风必将让乡村沃土焕发新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