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专家推荐岂能“拉大旗作虎皮”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3-17 09:50:12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王 琦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公开打假:“经常有人找我,说花好几万元吃我推荐的药却没有作用。”刚开始,他还有点摸不着头脑,自己什么时候推荐过药了呢?后来才知道,有人打着他的旗号卖治疗糖尿病的假药。(3月15日《法治日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往往依赖权威专家的推荐来做出选择。然而,近期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不少商家打着“权威专家”“知名院士”的旗号,行虚假宣传之实,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专家推荐,本应是商品质量的“金字招牌”,却成了某些商家“拉大旗作虎皮”的幌子,这一现象值得深思与警惕。

  从治疗糖尿病的假药到“能治愈多种疾病”的保健品,从普通消费品到医疗器械,虚假专家推荐的商品无处不在。商家通过夸大宣传、虚构事实,甚至直接盗用专家名义,诱导消费者购买其产品。这种行为不仅骗消费者花了冤枉钱,更可能让他们因使用无效甚至有害产品而危及健康。当消费者基于对专家的信任而做出购买决定,却发现实际效果与宣传大相径庭时,其失望与愤怒可想而知。

  商家之所以敢于如此肆无忌惮地虚假宣传,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中的劣势地位。普通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知识,难以辨别营销噱头的真伪,加之对名人或专业人士的盲目信任,使得他们更容易被虚假推荐所迷惑。这种信任一旦被滥用,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更动摇了社会对专家权威的信任基础,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

  面对虚假专家推荐的泛滥,法律监管必须亮剑。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且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商家虚构专家推荐,显然违反了这一规定,理应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现实中,由于监管难度大、违法成本低等原因,此类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必须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有效遏制虚假推荐的势头。

  除了法律监管,提升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同样重要。消费者应学会理性看待专家推荐,不盲目跟风,不轻易相信夸大其词的宣传。在购买商品前,应仔细核实产品信息,了解专家背景,必要时可咨询专业人士或查阅权威资料。有关部门应加强消费者的教育,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消费知识,帮助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对于商家而言,诚信经营是立足之本。利用虚假专家推荐来博眼球、赚快钱,或许能一时得逞,但终究难逃法律的制裁,终究将被市场淘汰。商家应深刻认识到,只有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口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其费尽心机搞虚假宣传,不如脚踏实地做好产品,用实力说话。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