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如今,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动画中的幻想正逐渐具象化,会“说话”的玩偶层出不穷。而豆包实时语音大模型的推出,更为AI玩具概念再添一把火。不过,在AI玩具备受关注的同时,由于其通常通过语音、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交互,也引发了不少人对隐私安全的担忧。(据3月18日《中国消费者报》)
“AI+硬件”深度融合,使得AI玩具被视为大模型落地的最佳场景之一,市场上涌现一批能与人互动的AI玩具。市场调研机构NPD的数据显示,全球玩具市场已经进入成熟期。诚如媒体报道的,传统玩具制造商在AI玩具、潮玩方面有了更深入的探索。从智能制造到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都是国家为传统制造业长远发展指明的新方向。
主打智能陪伴的AI玩具成为市场关注热点。毕竟,从智能机器人到AI语音交互玩具,从编程教育玩具到虚拟现实玩具,涵盖了多个年龄段和应用场景。AI玩具可以培养孩子对科技的兴趣,甚至有的AI玩具能够理解并回应孩子的指令。尽管目前针对老年人的AI陪伴产品较少,但市场需求正在快速增长。
但同时,AI玩具隐私安全存在风险。AI玩具通常通过语音、摄像头、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交互,这些设备在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时,可能引发隐私泄露等问题。所以,制造商不能轻视AI玩具隐私安全问题,要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技术,对收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安全。
对于AI玩具隐私泄露风险,监管部门必须引起重视。一方面,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督促企业在AI玩具的开发和应用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隐私保护标准;另一方面,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打击。同时,开展相关案例的宣传警示,增强公众对AI玩具隐私泄露风险的认知和防范。
完善相关法规与强化执法力度并行。外媒曾报道,针对数十万儿童的语音对话信息被黑客窃取等事件,欧美一些国家就AI玩具涉及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监管措施。于国内而言,应该根据市场发展变化,持续优化法规及监管政策,确保AI玩具市场规范发展,杜绝隐私泄露风险给用户和市场带来的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