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林
江苏盐城一所幼儿园开展家长资源收集活动,调查内容涵盖家庭产业及家长能为幼儿园提供的教育资源等敏感信息。园方最初回应称,此举是省级优质幼儿园复审所需,然而当地教育局迅速否认了这一说法。3月18日上午,盐城教育主管部门回应表明,相关调查问卷由部分班级老师自行制作,目前已责令涉事幼儿园整改(3月18日极目新闻)。
教育遵循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毋庸置疑。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状况与家长职业特点,为了让教育更具针对性,教育者绝不能怀有势利心态与功利思想,更不应掺杂人情世故的“污浊”。否则,那些家庭背景普通的孩子,只能在被污染的教育生态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这种看似不起眼却普遍存在的“平庸之恶”,最终伤害的是学生的成长,损害教育的良好形象,破坏教育公平。
幼儿园发放的调查表中,家长被要求填写工作单位、家庭产业,以及能为班级或幼儿园提供哪些教育资源等内容。“家庭产业”“可提供教育资源”等字眼格外刺眼,刺痛家长的心。从网友晒出的完整表格来看,调查细致到孩子父母的工作单位,甚至爷爷奶奶退休前的职业,堪称“细致入微”。而“能为幼儿园贡献什么”这一栏,选项包括但不限于提供实践基地、赞助演出服装、介绍专家讲座等。这哪里是调查,简直像一场明目张胆的“招标”。
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机会均等。了解孩子家庭信息,对因材施教和整合教育资源确有帮助,但信息采集必须把握合适的度,一旦越界,必然引发家长的抵触和舆论的批评。此类事件并非个例,反映出个别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初心已然偏离正轨。比如,有的小学将学生分为“企业老板子女”“成绩不佳学生”“离异单亲家庭学生”等11类;还有的学校教师依据家长“官职”大小来决定家委会成员人选……
打着“因材施教”的幌子过度采集家长信息,将学生划分等级,对家庭财富多、资源广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工薪阶层、打工家庭的孩子态度冷淡,类似现象一次次刺痛社会公众的心。切莫让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恶”,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冷却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破坏教育的公平公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