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龙
清明节是缅怀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将至,集中祭扫迎来高峰期。不能到现场去祭奠逝去的亲友,成为不少人的遗憾。近几年,各地墓园推出“代客祭扫”便民服务,为由于特殊原因无法亲自到场的委托人提供全方位祭扫服务。(据3月23日 极目新闻)
各地陵园推出的“代客祭扫”服务,包括擦拭墓碑、敬献鲜花祭品、墓碑装饰品等,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祭扫需求。借助互联网工具,近几年还衍生出“代客扫墓”这一新职业。
“代客祭扫”虽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且有着现实需求,但其规范性问题不容忽视。例如,存在“代扫”者随意报价现象,原本价格低廉的祭祀用品到了代祭祀人手里翻了几倍、几十倍。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实践中,还出现过收费不少却不去扫墓,只是通过微信直播转切其他镜头来欺骗消费者的情形。这些无疑值得警惕。
从法律层面讲,面对漫天要价,消费者往往较难维权。这主要是因为该项服务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属于纯市场行为,只要双方是真实、自愿达成,应当受到法律保护。这也就意味着,消费者对“代客祭扫”模式要有清醒的认知,应选择正规机构,尽量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更好地维护各自权益。
代祭扫、网络祭扫等新型祭扫形式,是数字时代满足人们祭扫需求的必要补充,但可能诱发的市场乱象,市场监管部门不能置之不理。一方面,应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引导,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对其中的收费乱象等,应进行积极有效的规制,对欺诈行为依法从严打击。
提供相关服务的互联网平台也应加强管理与服务。对于商家的经营行为,电商平台有必要加强监管审核,既要防范违规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权益侵害,也要加强消费警示、为消费者维权提供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