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近年来,社工岗位成为年轻人眼中的“香饽饽”。数据显示,2024年,鄞州区4000余人争抢100个岗位、江北区1∶43的录取比例堪比“国考”……“社工报考热”的背后,是政策、职业发展、社会价值三重红利的叠加释放。目前宁波已有46548名持证社工,占全省的17%,数量居浙江省首位。(3月23日《宁波晚报》)
过去,社工一度因“收入低”成为一个不受待见的职业;如今,社工成了“香饽饽”。不论是给予社工“真金白银”的待遇保障,还是建立完善的分级培训、梯度培养机制助力社工成长,抑或打通优秀社工可通过定向招录获得公务员或事业编制的职业晋升通道,当社工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岗位,自然会赢得年轻人的青睐。
暴雨中疏通下水道,深夜调解邻里矛盾,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社工们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了社区共同体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年轻人青睐当社工,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是一个健康、成熟社会应有的图景。
针对服务供给错位、资金短缺、资源整合不足等制约社工大展身手的难题,宁波通过数字化手段,为基层治理插上“智慧翅膀”。为了打破“干事无钱,有钱难干事”的困境,鄞州区发布了《镇(街道、社区)发展专项基金会运营管理指南》,这也是宁波市首册专项基金运营管理指南。通过深化“社工+”模式,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和企业、高校等力量参与其中,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年轻人青睐当社工”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年轻人就业观念的转变。虽然社工的工作看上去并不起眼,但他们却可以通过平凡工作,来满足居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让社区成为更有安全感、获得感与幸福感的生活共同体和精神家园。
就业是民生之本,“年轻人青睐当社工”不仅需要“制度补血”,也需要更多的价值认同。一方面,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今天,职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就业选择理应越来越多元化、越来越接地气。另一方面,社工的工作并非部分人想象的那样简单轻松和低门槛,并非人人都可以胜任;社工作为“社会的治疗师”,需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人才。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年轻人青睐当社工”说到底也是城市与青年人的双向奔赴、互相成就。一个城市对年轻人的“温柔相待”,会赢得年轻人的“用脚投票”;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扎根社区,公共部门和全社会需要给予的,不光是全方位的基础保障,更是理想落地的土壤。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而言,治理是具体、细微的。发挥社工作用为社区治理赋能增效,有助于让城市更美好。强化物质激励,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社会认同,只有真正实现“让劳动更有价值,让劳动者更有尊严”,社工行业才会涌现更多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