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美
2023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开展银行“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各家银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联系消费者,帮助其了解自身银行账户开立情况,及时查看、使用或注销冗余账户,唤醒沉睡的“钱袋子”。(3月24日《人民日报》)
所谓“沉睡账户”,主要包括5年及以上未发生存现、取现、转账、消费等主动交易,账户中有余额的活期储蓄账户或结算账户,以及到期不自动转存,且到期之日起5年及以上未发生主动交易的定期存款账户。
随着人口流动加速和数字化加速,“沉睡账号”越来越多,不少人都不记得自己究竟办理过多少张银行卡,也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张银行卡早已不再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97.87亿张,其中,借记卡90.20亿张,人均持有银行卡6.93张。而这一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大量的“沉睡账户”。
小小的“沉睡账号”看上去不是什么大不小的事情,只是不再使用。但实则不然。事实上,“沉睡账户”直接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不仅直接造成资金闲置,稍有不慎还会产生被盗刷、账户买卖和隐私泄露等风险,可能造成财产损失,甚至被不法分子盗用进行洗钱、电诈等非法活动,并且给银行增加日常管理难度。
唤醒“沉睡账户”,不只是可以让居民闲置多年的资金活起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也不仅是减轻银行运营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防范账户丢失、资金损失及电信诈骗等风险,守护居民的用卡安全,关乎老百姓的“钱袋子”。换言之,组织开展银行唤醒“沉睡账户”专项行动,提醒居民关注自己的“沉睡账户”,不是小题大做,更不是给居民添麻烦,而是保护金融安全的必要之举,旨在筑牢老百姓财产安全防线。接到相关电话、收到相关短信的用户应当多一些理解。
但是,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沉睡账户”的银行卡可能早就丢失了,密码已经忘记了,不少“沉睡账户”绑定的手机号早已不用,里面的存款金额也并不高。按照现行账户操作机制,不论是激活还是销户,操作起来尤其是异地操作仍然比较麻烦,并不是所有银行提供在线合并账户等功能。这让人们对唤醒“沉睡账户”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笔者以为,让唤醒“沉睡账户”专项行动取得良好效果,让更多居民选择唤醒“沉睡账户”,银行除了主动通过打电话、发短信、发布公告等方式提醒用户关注自己的“沉睡账户”之外,不妨多提供一些一键功能。比如,在PC端、App上线“一键查卡”“一键激活”“一键转账”“一键销户”“一键合并”等一键功能,简化优化账户操作流程,提高用户体验,方便居民激活或注销“沉睡账户”。实际上,在手机号实名制之下,完全可以利用“手机验证码+人脸识别技术”的方式,通过一键功能唤醒“沉睡账户”,这并不会发生财产风险,在技术上也没有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