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朗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支撑因素,科技成果转化,则是将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的关键纽带。
现实中,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领域奋力攻关,不断产生重大发现和发明,但这种成果很多停留在论文和专利阶段。只有让它们从“书架”走上“货架”,由“样品”变为“商品”,其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民营企业不可或缺。
以5G技术为例,这项由多个国家和公司共同参与研发的全球性通信标准,如果封存在实验室,就不可能被广泛运用,惠及千家万户。正是华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才推进了5G技术的标准化和商业化进程,不仅使企业跃升为通信领域的领军者,更让远程医疗、智慧教育、自动驾驶等变成现实。
事实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民营企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显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50%左右,65%左右的发明专利、70%左右的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来自民营企业,而在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分别高达九成和八成。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批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领军企业深知,加速科技进步,是带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助推器。因此,很多民营企业自觉成为新技术需求的先行者和新技术成果的率先应用者;长期深耕一线,能敏锐地捕捉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往往在技术创新方面捷足先登;具有强烈的变革精神,机制灵活、反应敏捷,能迅速调整组织结构,不断创造新模式、涉足新领域、采用新技术,开发新工艺,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在完善和创新激发科技机制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政策、通过市场竞争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索出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多元化的创新模式。
但也应该看到,目前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一些民营企业仍面临着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无人转、不会转等挑战,不少科技成果还处于“未激活”状态。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跨越道道鸿沟,打破科技成果转化堵点、痛点?
民营企业应秉持科技报国理念,扛起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使命担当,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怀揣“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善抓机遇的灵气、挺立潮头的豪气,在理念、技术、产品上进行连贯性创新。政府职能部门则应通过实施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办法,增强民营企业接受新技术的意愿,鼓励其将科研成果请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奔向大市场。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在政策激励、容错机制、人才培养、市场对接等层面,致力于打造更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文化,并建立健全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对一些具有创造性、颠覆性的科技产品,在资金、人才、市场准入等方面,采取打破常规的扶持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让“书架”上科技成果琳琅满目。
深化产学研合作机制,瞄准市场应用方向,在国家所需、地方所求、企业所急、高校所能方面,深化应用研究、产品孵化及产业化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同时,鼓励科研机构积极与国内外顶尖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广泛合作,拓展创新资源的来源渠道,全方位提升成果转化的效益和质量。
此外,为解决“高校成果企业看不懂、企业需求高校摸不准”难题,须搭建完善“一站式”“全链条”科创成果公共转化平台体系,选拔培养在产业化推广、商业化运作等方面经验丰富的技术经理人,为科创成果转化提供集群式、全流程、全要素、全天候的服务,使校企珠联璧合,推动存量成果、静态资源加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