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胜
记者3月24日从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获悉,上海推出全国首个“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以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行为,营造清朗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同时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互联网健康科普规范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形成健康科普全链条监管机制。(3月25日《央广网》)
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养生秘方”,各类标榜专家推荐的“偏方”扑面而来;打开直播页面,穿着白大褂的主播正在兜售“包治百病”的神药。当严肃的医学知识沦为流量工具,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更可能延误疾病治疗。上海率先为网络科普列出“负面行为清单”,既为野蛮生长的网络科普划清法治边界,更彰显了构建健康传播新秩序的治理智慧。
负面清单明令禁止的九类行为,直指当前网络科普乱象的病灶。从虚构医学成果到变相广告植入,从盗版侵权到滥用专家身份,这些行为严重侵蚀着健康科普的公信力。某平台数据显示,仅“伪养生”话题月均播放量就超5亿次,大量未经验证的“民间偏方”借助算法推荐形成传播裂变。上海卫健委通过负面清单建立起科普带货“防火墙”,正是抓住了规范科普生态的关键靶点,为医务人员划出了不可触碰的职业禁区。
清单的价值不仅在于“禁”,更在于推动形成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立体式和系统化监管体系。要求医疗机构建立科普账号申报制度,相当于为科普主体设置准入门槛;实施内容审核备案机制,运用AI算法与人工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动态监控;建立违规信息快速处置通道,则能及时阻断虚假信息的扩散蔓延。这种"防、控、治”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运动式治理的弊端,形成常态化监管的长效机制,为行业规范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曾几何时,在流量经济裹挟下,部分自媒体将科普异化为牟利工具。“糖尿病疫苗”“断食排毒法”等伪科学借助夸张标题收割流量,甚至出现“医院同款抗癌药只需十分之一价格”的消费陷阱。实施负面清单,倒逼创作者摒弃流量至上思维,回归科普本质。诚如医学专家所言:“真正的科普不是制造焦虑的工具,而是点亮公众健康认知的火炬。”这种价值回归,必将推动网络空间涌现更多专业权威、通俗易懂的优质内容。
任何规范都可能面临“过度干预”的质疑。有人担忧,严格审核会抑制科普创作的活力,甚至导致“寒蝉效应”。人们对此应辩证看待:健康科普具有公共属性,专业壁垒决定其不能完全市场化。互联网时代的健康科普,既是权利更是责任。从“流量狂欢”走向“质量革命”,上海“负面清单”以制度刚性守护科学精神,为医务人员的科普厘清是非边界,为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奠定基石。
当制度约束与行业自律形成合力,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网络科普终将回归服务公众健康的初心。期待这份负面清单能催生更多正向激励机制,涌现出更多优质内容生产者,让科学理性的声音真正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