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聿仁
近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上学时偏科成为热议话题。据王兴兴自己坦言,上高中时大大小小的几百场英语考试,他大概只及格过3次。考研时,因英语单科分数过低,未能达到浙江大学的录取要求,因此被调剂至其他大学。
王兴兴的经历引发人们思考:在致力建设创新型社会、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该如何看待那些偏才、怪才?如何给他们更多的宽容和“偏爱”,使之健康成长,有朝一日脱颖而出?如何建立更多元有效的评价标准、筛选机制和培养方式,从而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对此,需要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有所长,也有所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的禀赋、兴趣和能力不尽相同,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强求所有人消除偏好,在多个学科“齐步走”,不现实也不科学。偏科不等于不好,偏科生也有着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高中时除科学和数学外,其他科目都不及格。季羡林、钱钟书、吴晗等上学时文科成绩很好,数学成绩却很差。他们在学生时代都有不太擅长的科目,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各自精通的领域作出蜚声世界的成就。
由此启示我们,人才观念需要改变,人才的评价标准和筛选机制更是需要不断改革。总体来说,我们当下的筛选机制有效地保证了教育公平,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但毋庸讳言,目前普遍存在“一把尺子量所有人”的现象,评价标准相对较为单一、简单。以总分论英雄的传统评价方式,使得那些偏科严重的人才往往难以获得较高评价,很有可能遭埋没。
对偏科生来说,“长板”的优势不易被看见,“短板”的束缚却始终存在。为适应传统人才评价及筛选方式,一些学生不得不将提高综合成绩排在发展单科兴趣之前,花费大量精力补“短板”,但最终的可能是,不仅“短板”没补齐,而且连“长板”的优势也渐渐失去了,一个原本特长明显的“奇才”,或许因此而变得平庸。
受制于传统评价标准和方式的束缚,人才筛选机制的弊端显而易见。有的偏科生因为单科弱,总分未上线,往往会被那些知名教育和人才培养机构拒之门外,以至于成长的通道受阻。这对个人来说,是才能禀赋的埋没,对社会而言,则是人才资源的错配和损失。
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开始逐步从“标准化筛选”向“多元化培养”转型。如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学术能力测试方式,自主招收具有数学能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复旦大学在上海市和浙江省率先开展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以基于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选拔新生。类似的探索和改革无疑是极具意义的。
事实证明,在守住教育公平底线的情况下,建立多元灵活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当下显得十分必要。与此同时,在日常教育培养方面加大改革创新步伐,采取更加多样化手段,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则更为重要。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应该努力创造更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更多选择和自由成长、发展的空间。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特长,对那些偏科生给予更多的“偏爱”,多鼓励、少打压,尽力引导和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尤其是在大学期间,应根据学生的特长,提供不同的课程组合,让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接受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只有注重搭建能让学生将兴趣付诸实践的平台,才能让偏才、怪才都有机会、有能力去追求梦想、绽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