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冠琦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收到消费者因“免密支付”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的投诉。为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中国消费者协会3月25日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3月26日《人民日报》)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统计,近六成用户在日常消费中曾使用过免密支付。
在日常生活中,免密支付如同数字时代的隐形加速器,通过消除繁琐的密码验证环节,让支付流程更加顺畅。
然而,免密支付也可能在暗处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当手机不慎丢失或账号泄露并被不法分子拿到时,不法分子可“零门槛”对账户进行盗刷。据《经济观察报》报道,江西一名用户因扫码支付1元“联合会员”费用,账户被连续扣款20次,损失上千元。此类小额高频盗刷,单笔限额虽低,但累计的损失惊人。此外,免密支付的开通也成了部分用户权益的灰色地带。多数平台常以默认勾选、字体淡化等行为束缚用户选择权,取消流程也极为复杂,用户普遍反映“开通易,关闭难”的问题。
面对这一困局,需多方共筑防护之网。对消费者而言,中消协建议“非必要不开通”,并在定期清理授权应用的同时开启双重认证。对各类支付平台而言,需强化责任意识,摒弃效率至上的理念。可通过引入AI风控拦截异常交易,并对高风险用户推送预警信息。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现行法规对免密支付的权责界定较为模糊,缺乏有效的支付监管机制。
支付创新的终极目标,绝非让用户在便捷陷阱与安全枷锁中二选一,唯有让便捷与安全共存,方能让免密支付化为信任之基,真正照亮数字经济的未来航向。(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