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征
4月1日,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公共安全视频管理的行政法规正式施行,《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对公共安全视频系统建设、使用进行全面规范,明确划定了公共场所摄像头的安装范围、备案制度及安装禁区。其中,更是首次为家门口安装的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划定“行为红线”(4月1日中国新闻网)。
在智能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家庭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设施。然而,当智能门铃的警报声取代传统门环的叩击声,当摄像头代替“猫眼”守护千家万户,技术赋权与隐私边界的博弈在社区走廊悄然上演。
近年来,因智能摄像头引发的邻里纠纷迅速增加。在一个典型案例中,某住户摄像头持续记录邻居出入时间、衣着细节,最终这些视频信息演变为职场竞争对手获取隐私的帮凶。这种“技术使用过当”现象,折射出家庭安全感与邻里隐私权在数字时代的矛盾与纠葛。
家庭摄像头虽能为人们带来安全感,但绝不能以牺牲他人的权益为代价。上述条例的施行,为人们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也为司法介入相关纠纷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条例是我国首部系统性规范视频监控的行政法规,首次为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智能可视门锁等设备划定了“行为红线”,标志着数字时代公民权利保护体系的进阶升级,将为解决邻里之间的摄像头纠纷发挥重要作用。
或许有人会心生疑问:在自家门口安装摄像头,是个人行为,为何会专门被写入法律条例?一方面,家庭摄像头若安装不当,极有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隐私权。想象一下,自家摄像头的拍摄范围,不仅涵盖了自家门口,还延伸至卧室、窗户,邻里的一举一动被尽收眼底,毫无隐私可言,或给他人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不安。另一方面,部分摄像头数据若管理不善,会导致信息泄露,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对个人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此前,就曾发生过不少因家庭摄像头数据泄露引发的隐私侵犯和诈骗案件,给受害者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那么,个人在家门口究竟能不能安装摄像头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条例给出了必须遵循的规则。安装前应与邻居沟通,征得对方的同意或进行善意提醒,这不仅是对邻居的尊重,也能有效避免后续的误会和矛盾。安装时需格外注意角度。精心选择摄像头的安装位置,通过调整拍摄角度,或在摄像头周边安装挡板等方式,确保拍摄范围仅覆盖自家门口的必要区域,避免涉及邻居住宅内部、窗户、仅供邻居通行的通道等私人空间。尽量关闭自动追踪、录音等功能,以减少对他人隐私的潜在侵犯。安装后应严格管理数据。对摄像头拍摄存储的视频图像信息,必须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更不得非法对外提供和公开传播。
科技的进步,应当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非制造更多困扰和矛盾。只有合理使用家庭摄像头,才能既守护家庭安全,又维护邻里间的和谐关系。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增强法律意识,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唯有如此,才能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避免陷入法律纠纷,让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