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日前,一位无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的独身女子病故,法院判决,其房产收归国家所有。一时间,引发关于年轻人是否要立遗嘱的讨论。在国内,有一个成立了12年的公益组织,登记保管了35.7万份遗嘱,其中,1.73%立遗嘱者年龄在30岁以下,2.73%立遗嘱者年龄在30岁至39岁之间,这群年富力强的人,在立遗嘱一事上呈现更包容且自由的心态。(4月5日封面新闻)
中青年立遗嘱的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一些“00后”为自己立遗嘱,这样的事情让一些人觉得奇怪。在很多人眼中,立遗嘱应是老年人关心的事情,如果不出意外,中青年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这么早给自己立遗嘱,就显得有些怪异。迷信的人甚至会认为不吉利。对中青年立遗嘱现象大惊小怪,恰恰反映出了一些人对于立遗嘱这件事的错误认识。
在以往,不仅是年轻人,不少老年人对于订立遗嘱都缺乏正确认识。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公民为自己的“身后事”订立遗嘱是极为常见的事情。订立遗嘱,是在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避免在自己去世后,家庭发生遗产争夺战,从而影响家庭和谐,也能够避免自己的亲人遭受家庭财产损失。可见,国人对于生前立遗嘱不够重视,也暴露了一种错误的生命观及法律意识、契约精神的欠缺。
为自己的“身后事”立遗嘱,是十分理性而成熟的决定,不仅是老年人,年轻人也可以考虑订立遗嘱。订立遗嘱,不仅能够防范“身后事”成为“麻烦事”,有利于保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还具有让人正视生死、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
令人乐观的是,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逐年下降,有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订立遗嘱的重要性,立遗嘱主体日趋年轻化。
虚拟财产继承也成了中青年人群关注的问题。如从2017年至2023年,中华遗嘱库一共收到488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类型包括QQ、虚拟货币、支付宝、微信账号、网络游戏账号等。
《民法典》及相关单行法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作出了规定,虚拟财产是受我国法律保护的财产形式。但并非所有虚拟财产都可以被继承。比如公共平台一些具有人身属性的个人账号,就不适合继承,如果这些账号被继承后,被人以被继承人的名义发布言论等,可能给他人带来困扰。哪些虚拟财产能够继承,哪些又不能,对此还要有明确界定。
立遗嘱年轻化、立遗嘱的国人越来越多,背后是国人权益意识、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是“人情社会”向“契约社会”转型的有力证明,也有利于对个人财产、家庭财产的保护。
虽然立遗嘱的国人越来越多,但总体来说,仍然较少。要进一步完善遗产管理和遗嘱执行机制,更好免除人们为“身后事”立遗嘱的后顾之忧,更好保障公众的财产安全。同时,需要加强相应的普法宣传,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权益意识,这也有利于“立遗嘱”在社会上蔚然成风,更好推进社会生活的契约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