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征
4月9日,新修订的《婚姻登记条例》公布,自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条例规定,申请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应当出具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本人无配偶及与对方当事人没有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的签字声明。这意味着,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此外,条例还增加了全国通办、服务指导和婚俗引导等内容(4月10日光明网)。
长期以来,户口簿是结婚登记的必备证件。在人口流动性不强的过去,户口簿不仅是证明个人身份、户籍信息的重要文件,也是确认结婚登记管辖权的关键依据。但如今,社会发展迅速,人口流动性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在异地工作和生活。对这些人来说,回户籍地办理结婚登记,不仅路途遥远、耗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及时获取户口簿,导致结婚登记受阻。
而且,近年来,随着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二代身份证、面部识别等技术广泛普及,结婚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联网互通,民政部婚姻信息数据库的数据能被各地婚姻登记机关实时查询使用。这些技术和信息共享手段,让身份证足以承担起证明个人身份、户籍信息及婚姻状况的功能,户口簿在结婚登记中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因此,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既是公共服务的与时俱进,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些年,减证便民政策陆续出台,居民身份证逐步实现身份信息集成统一、多证合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仍将户口簿作为结婚登记的必要条件,已不符合现代社会人口管理的发展趋势。此次改革,正是公共服务部门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调整政策,让公共服务更好地适应人口流动新常态的体现。
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会极大地提升结婚登记的便利性。对于在异地工作生活的情侣来说,无需再为了获取户口簿而奔波,能够节省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这有助于鼓励更多适婚青年登记结婚,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结婚率持续走低的状况。而且,取消户口簿要求,能够减少因家庭矛盾等原因导致无法获取户口簿而影响登记结婚的情况,更好保障公民的婚姻自由。人们常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年轻人为了顺利登记结婚而偷走家庭户口簿的情景,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新《婚姻登记条例》将婚姻自主权真正交还当事人,用一纸签字声明替代户籍证明,既强化了个人责任,也斩断了家庭不当干预的可能。这种从“家庭证明”到“个人承诺”的转变,与民法典确立的婚姻自由原则形成呼应。
社会治理的目标是服务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在结婚登记这件事上,从过去要求必须出具户口簿,到如今取消这一限制,体现了社会治理从注重管理向注重服务的转变,彰显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结婚登记不再需要户口簿,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政策调整,实则蕴含着巨大的民生关怀,是公共服务顺从民意、社会治理不断优化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