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玉春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地各级想了许多办法、拓展了不少载体。但笔者以为,打铁还需自身硬,搞好学习教育,对党员干部来说,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自问自答”。
2012年12月4日,审议通过中央八项规定的那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说了一席话:“就是要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这也是新形象新气象。”
问问自己,有“不舒服”吗?十多年过去了,中央八项规定已经深刻改变中国。目前,倘若有同志,还因为这个规定管得太细、太严、太紧,而觉得浑身“不舒服”,那就意味着自我学习不够、自我消化不够、自我锤炼不够,还没有真正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比如,那些“去与不去、吃与不吃、玩与不玩”,那些“拿与不拿、收与不收、要与不要”,那些“说与不说、干与不干、担与不担”……每个事关作风建设的选择态度,如果脑子里还在犹豫,心里还在纠结,那大概就算还“不舒服”。
如果长期“不舒服”,人是要“生病”的。开展这次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就是要查原因、除病灶、强自律,切实找到一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让自己坦然接受的“作风处方”,继而成为自己的主观行为、自觉行动。
问问自己,是不是还“无所谓”?2013年8月,中央纪委建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月报制度,要求全国各地纪委每月报送有关数据,每月定期公布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汇总表。据报道,截至2013年12月31日,规定出台后的一年时间里,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4521起,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692人;而2024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5275起,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21369人。
从上述这两组数据对比来看,一方面表明,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一以贯之,没有“松一口气、歇一阵脚”,标准要求只会越来越高,处理追究只会越来越严。可以说,今后无论到什么时候,中央八项规定绝不可能变成“稻草人”“橡皮筋”,这样的“铁规矩”“硬杠杠”会一直存在。
另一方面也表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它是一场长期的、复杂的“持久战”。教育严管了这么多年,仍有党员干部似乎总是“油盐不进”,总是“红线”敢踩、“高压线”敢碰,究其原因,既有侥幸心理作祟,更多则是把作风建设或置之脑后,或充耳不闻。
倘若任这种“无所谓”发展演变下去,结果当然是可惜的、可叹的,也是可恨的:轻者被党纪处分,重者遭法律追究。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员干部就应该把自己摆进去,全面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吸取反面典型教训,千万不要满不在乎、不以为然。如果真是这样,将来很可能有一天要“进去”写悔过书——成了教育别人的案例,留给自己的只有后悔莫及了。
问问自己,是不是在搞“假把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级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容上,落地的往往是“小事情”;要求上,折射的却是“大作风”;实施上,标准就是“动真格”。这次学习教育,仍然要特别严防“低级红”“高级黑”,切实解决好“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以官僚主义反官僚主义”等“假把式”问题。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邀请群众参与监督,是学习教育的一个很好做法。如果你讲一套做一套、玩虚的,群众一眼就能看出来。因此,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的一举手一投足,群众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是符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他们心里有杆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