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正式发布,将于2026年7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主要修订了热扩散测试的技术要求,由“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修订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同时,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4月17日《人民日报》)。
当新能源汽车以惊人的速度驶入千家万户,其背后的动力电池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明确提出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被业界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这一标准的出台恰逢其时,不仅为消费者系上了“安全带”,更为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技术要求看,相关指标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针对现实中新能源汽车火灾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碰撞损伤、过充过放、充电功率过大等问题精准施策。特别是底部撞击测试,直击车辆行驶中可能遇到的底盘剐蹭等安全隐患,体现了标准制定者的问题意识和前瞻思维。
据统计,2022年新能源车起火事件中,碰撞引发起火占比近10%,而静止停放和行驶中的自燃比例更高。新国标通过提高电池安全门槛,将大幅降低此类事故发生率,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可以说,新国标既是一道“防火墙”,防止不安全产品流入市场,也是一剂“预防针”,提前防范可能的安全隐患。
从电池产业发展角度看,新国标将加速行业优胜劣汰的进程。那些技术储备不足、研发能力薄弱的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这种分化不是坏事,而是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良币驱逐劣币,资源向优质企业集中,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安全标准才能水涨船高。值得注意的是,新国标给予了行业一定的缓冲期——新申请车型2026年7月起执行,已获批准车型2027年7月起执行,这种渐进式的实施策略体现了政策制定者的务实态度,为企业技术升级留出了合理时间。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新国标并非解决新能源车所有安全问题的“万能钥匙”。标准的制定是一个动态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型风险的出现,相关标准还需适时更新迭代。同时,标准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何确保所有企业严格遵循新规,避免“纸上达标”现象,也将考验监管部门的智慧和决心。
安全是汽车产业的永恒主题,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从追求“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