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肃
4月20日,著名作家王蒙到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作“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生命力”主题讲座。在互动环节,他呼吁年轻人攻读经典:“读点‘难啃’的书,像打仗一样把它‘攻’下来。比如古典作品、专业书籍,甚至挑点外语原著。思维越‘费力’,精神越强健。”如果,你是爱好读书的人,不妨试试王蒙老先生的建议。
对一个人来说,无论在哪里,书还是要读的,尤其是处在现代文明社会之中。
有人说,根据个人习惯,读书,可“吞”,即泛读;可“品”,即悦读;可“啃”,即精读。我读书,大概就属于“啃”了。一般情况下,我读书的速度很慢,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这也许是我读书不多的主要原因——宁“啃”一本书,不“吞”十本书,乐在其中:愿意以此办法,努力当一个名副其实“啃”书的虫。
读书时,发现书中有错误,不失为一件快乐的事。我有个朋友,是某个领域的业余专家,因此出过一本书,签名送我一本。我十分珍视,认真捧读。在他的书中,有一处在引用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句时,把“明月”印成了“明白”,向他指出来后,他甚是开心,说从出版社到读者,至今未有人向他反馈过此情况。
能够写书的人,算有学问的。如果有谁给他们的书挑出错误来,他们当是欢迎和感激的:一来说明自己写的书有人在读,二来说明读他书的人还读得挺仔细。自己写的书,怕就怕卖不出去,或者卖出去了又没人去读。
我读书慢,是有原因的。长期以来,我逐渐养成“三不放过”的读书习惯:书中不认识的字不放过、不懂的词不放过、前后行文逻辑没读懂不放过。读读停停,停停读读,速度自然就慢了下来。但最终当我读完一本书时,得到的收获,那可不只是一本书带来的价值。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不仅给人们带来知识,而且还能帮助人们克服困难,提升自我修养。
现在讲究沉浸式体验,读书亦如此。如果有时间,不光古典作品、专业书籍、外语原著需要,一些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样需要“啃”的精神。静下心来读,与作品同节奏、共呼吸,在作品中,让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内心得到震撼、意志得到锤炼……读一本书,能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一次净化和提升。
书是香的。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宁波,每年到“世界读书日”前后,就会举办各式各样的阅读促进活动。但愿,在书香宁波建设中,有一种“啃书”的香,能够得到重视和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