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让“心灵摆渡人”成为青少年成长标配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4-24 10:48:37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徐根凯

  晚上7点,“阳光心理援助热线”突然响起。张洁迅速接起电话,耐心倾听来电者的烦恼——这样的场景,在过去的9年里重复了无数次。作为宁波基层医务工作者,张洁几乎将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做心理援助志愿者,成为无数来访者生命里的那束光。(4月22日《宁波晚报》)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痛点,超三成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乡镇资源缺口达70%的严峻现实,倒逼我们构建全方位守护体系。张洁用2200小时的倾听与行动,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生动样本,昭示着专业力量与人文关怀结合的重要性。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存在结构性失衡。学校层面,专业心理教师配备不足、课程流于形式等问题普遍存在。如有文章提到,某省会城市仅23%的中小学拥有专职心理教师,难以满足学生心理服务需求。乡镇地区更是面临资源稀缺的困境,心理咨询师严重不足,导致大量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发现与干预。

  问题背后折射出深层矛盾。家庭教育中重成绩轻心理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部分家长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认知;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联动机制,专业资源未能形成合力;社区层面心理服务供给严重不足,使得许多青少年在情绪困境中孤立无援。这些因素共同加剧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学校应成为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阵地,建立常态化心理筛查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如浙江省某中学推行的“心灵成长档案”制度,通过定期测评动态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值得借鉴。医疗机构要与学校建立转介绿色通道,为高危个案提供及时专业干预。同时,家庭需转变教育观念,社区应创新服务形式。张洁发起的“解忧胶囊”24小时心灵树洞,通过信件收集与专业回复,已帮助众多居民化解心理困扰,这种低成本、高覆盖的服务模式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新思路。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其心理健康关系民族长远发展。当更多像张洁这样的“心灵摆渡人”成为社会标配,当家庭、学校、医院、社区共同织就心理健康防护网络,我们才能真正为青少年点亮心灵灯塔,让每个年轻生命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