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我的朋友两夫妻都八九十岁了,生活难以自理,一直艰难地在家里撑着过。最近我去看望他们,一看这般情景,就劝他们雇个阿姨。他俩直摇头,说:“保姆没有一个好的!”
的确,找一个好保姆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我五六十年前经历过,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事。
为了找个人照顾出生不久的女儿,托了朋友同事,终于找来了一个,不太讲卫生,做了几天,只好辞了。又来了一个,烧的饭菜不对胃口,没几天她自己感觉不对,走了……直到单位同事给我介绍了她的邻居——第七位阿姨,说她人不错,养小孩经验丰富,就是有些习惯不太好,做过很多家,没有一家是超过三个月的,要么试试。
原来是个和我母亲年龄差不多的老阿姨,人看上去干干净净,七个子女也都长大,家就住在海曙区东门口,离我家不远。
来了之后,感觉这位阿姨说话心直口快,做事干净利落,特别养小孩很有一套。直觉告诉我们,她正是我们需要的保姆,所以我们给的工资也比较高——15元/月(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她的习惯是有些问题,比如她胃不好,提出要吃早米饭,我们就把粳米换成早米;比如,我们买了点好菜,她会偷偷留一点藏在米桶里,晚上带回家去,我们发现了就装没看见;她的眼睛有些近视,所有脸盆底的搪瓷都被她摔掉了,我们从来不说……但小孩子确实养得好,不但很有育儿经验,而且看得出她非常喜欢我的女儿,喜欢到她的大女儿都因此吃醋了。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只要小孩养得好,其他缺点都可以容忍。所以这位在别人家做不满三个月的老阿姨,在我们家一直做到孩子上幼儿园。
现在阿姨护工满街跑,是不是都不好呢?最近去医院多了,却发现,现在的护工保姆,不少是很优秀的。他们不仅业务专业,而且责任心强,深得用户喜爱。
有一位95岁高龄的离休女干部,1949年从山东到上海,后来一直在宁波工作和生活。有个护工照顾她,24小时形影不离。春节护工要回家过年时,离休女干部竟然哭了。因为护工的昼夜陪伴、悉心照料,她们相互之间已经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护工想回北方老家过年,这位在枪林弹雨中没有流过一滴泪的老革命,一想到要与护工分开那么多天,禁不住流泪——她已经离不开她了。
还有一个办企业的家庭,孩子出生了,找了个护工帮助抚养,一直养到12岁,两家几乎成了亲戚。护工回千里之外的老家,孩子要跟着去,护工就带着他到老家游山玩水、走亲访友,就同自己的孩子一样。企业主也设法让护工的丈夫入股,甚至把他们的户口也迁到当地,使他们家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其他不少护工,他们的照护细节,听了也让人感动。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晚上病人大小便必须叫醒睡在护理床上的护工。有些病人觉得深更半夜把人叫醒不好意思,总想悄悄起床自己解决,不料你在床上一动,睡在附近的护工马上醒了,询问“有事吗?”然后帮助大小便。他们说,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在厕所里出事的事常有发生,所以他们睡觉都处于“半惊醒”状态……
当然,有问题的护工也有,偷懒耍滑的,上班干私事的,还有中介人强要提成的,等等。但这些问题大多是缺乏管理造成的。
目前的保姆市场,除了极少一部分有人管理外,大多数处于“游击状态”,用户与保姆个人自我介绍或找熟人中介,没有专门机构管理。除了每人需要一本健康证和护理证之外,任何培训都没有。有的发护理证书的机构,只管收费也不管其他,让他们“自学成才”……庞大的保姆队伍良莠不齐,那是必然的事。
国家发出号召,要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是适时的。而且,从发展趋势看,“一老一小”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老人越来越长寿,需要人照护;大家忙于工作,小的也需要人照顾,对保姆的需求在持续增加。这“一老一小”问题安顿不好,老年人无人照看,中青年人无法安心工作,他们的幸福感乃至社会的安定和谐,就无法保障。
所以,加强对保姆市场的管理,是社会的一件大事。建立相应的机构和机制,把那些为“一老一小”服务的保姆(护工)管起来,明确他们的身份,强化对他们的专业培训,让他们的报酬合理,对他们的履职有监督,使他们老了之后的生活有保障,等等。总之应使其尽快摆脱目前的“半游击”状态,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