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嘉
近日,在南京河西CBD上班的朱先生向记者吐槽,早上和同事一起购买的同款瑞幸咖啡价格竟然差了6元,并且他们两个咖啡搭子价格从来不同,最可气的是自己还购买了瑞幸的“咖啡自由卡”,但每次都比同事贵两三元,这次更离谱,一杯贵了六元。瑞幸客服对此回应称,系统会不定时发放优惠券,并且发放人群不同,每个人是不一样的。(4月28日潮新闻)
在互联网时代,老顾客常常沦为大数据“杀熟”的对象。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上半年的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显示,“老用户高价”等大数据“杀熟”问题是投诉的热点之一。第三方投诉机构黑猫平台最新数据也显示,与大数据“杀熟”相关的投诉有8000多条。
金额之间的差异,可能不是让消费者纠结不已的最大原因,真正让大家气愤的,是老用户反而被平台“不平等”对待。当老顾客对平台的“信赖”与“忠诚”被屡次利用,大数据“杀熟”最终只会消弭消费者的信任。
大数据“杀熟”下的价格歧视,还践踏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中国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曾指出,大数据“杀熟”的核心问题在于平台利用算法黑箱掩盖定价逻辑,消费者无法知悉同一商品或服务在不同账号下的真实价格差异,导致其无法做出公平选择。2024年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收费标准。
面对大数据“杀熟”乱象,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需协同共治。企业方面,不能单靠“促销打折”吸引消费者,而是需要公平、公正、公开地将定价规则、算法推荐机制等关键信息告知消费者,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监管部门需深化算法治理举措,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并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价格法》等对“杀熟”行为处以高额罚款,令企业“不能为”也“不敢为”。消费者也要勇于发声,在遭遇不公平对待时,积极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