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从“明朝使臣质问帖木儿为何不进贡”,到“钱大钧枪击军统湖北站副站长”……这些直戳网民“爽点”的说法既生动又有趣,配图配字、煞有介事,有时还会附带原始出处和参考文献。简单查证不难发现,这些说法要么凭空编造,要么对史实有着严重曲解,而其列出的“出处”和“文献”,同样子虚乌有。更让人吃惊的是,当读者尝试向AI工具问询这些内容时,它们居然给出了一本正经的解释,仿佛不是段子,而是信史的一部分。(5月2日《中国青年报》)
当人工智能深度介入信息传播领域,历史叙事的真实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风险。《中国青年报》披露的“AI生成野史”不仅揭示了算法操控下的信息失真危机,更暴露出数字时代历史教育体系与伦理规约的双重缺失。
当前AI文本生成技术存在明显的认知局限。多数模型依赖点击率等量化指标进行优化训练,导致输出内容呈现“戏剧性>真实性”的传播特征。例如AI生成的“明朝使臣质问帖木儿”,通过嫁接真实人物、虚构对话及伪造文献注释,形成具备学术表征的伪史文本。这种失真效应在传播过程中被商业机制持续放大。某些内容平台为提升用户黏性,刻意将野史类内容的推荐权重提升。某历史类账号72%的AI生成内容存在时间线错乱问题,但此类内容平均阅读完成率却是严谨考据类文章的好几倍。
近日,知名历史学者于赓哲便在微博上吐槽:“历史粉圈就是善于曲解史料,自嗨,中文语料库就这样被污染了,AI搜到之后常把这类东西作为信史,这才是现在值得担忧的。”当AI系统持续输出“朱元璋微服访欧洲”“李清照的跨国恋情”等所谓“历史故事”的时候,这种文化生产与传播的恶性循环,终将瓦解历史叙事的客观性根基。
这种现象导致生成内容呈现“标题党化”倾向,为何荒诞不经的故事,能如此迅速传播,而且铺天盖地?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把“野史”当“历史”,危害最大的就是青少年,会让他们对历史有错误的认知,甚至是感觉“就是这么回事”。
需要明确的是,AI功能之下的“野史变历史”和影视剧里的《戏说乾隆》《戏说慈禧》是完全不同的,戏说类的影视剧明确告诉你是“说着玩的”“闹着玩的”,而AI告诉你“这是真的”“有据可查的”。警惕AI把“野史”当“历史”传播,“野史”变成“历史”,有错的不仅是AI,还有使用AI的人。
“AI生成野史”,不能只是“始料不及”和“史料不及”,而是需要想办法,在AI时代守护历史的真相,不让虚假的所谓历史故事,混淆视听、毁人不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