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红色研学+农创体验”“滨海运动+民宿集群”“非遗体验+户外休闲”……今年“五一”假期,隐藏在宁波各地山海之间的小村庭院,成为众多市民休闲旅游目的地。
“庭院经济”是以乡村庭院为载体,衍生出的多样化经济形态。近年来,各地结合乡村振兴和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把农家庭院“方寸地”,建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如象山精品民宿“三个月亮”,通过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为村集体增收400余万元,给村民带来的收入也十分可观。
“庭院经济”活起来,助推了乡村产业的转型。过去,大多数乡村走的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传统发展模式,产业比较单一。“庭院经济”的兴起,为乡村发展注入“活性细胞”。如余姚市梁弄镇借势打造“梁弄大糕”一条街,带动村民就业、创业,全镇年特色产业收入超亿元;鄞州区横溪镇和奉化区金峨村,通过“数字赋能+花木经济”转型路径,将传统花木产业与数字技术、休闲体验结合,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庭院经济”活起来,核心在于一个“活”字。这当中,有多个维度:如何兼顾各方利益,盘活更多闲置资源;如何适应市场变化,搞活经营模式;如何拓宽创收渠道,激活当地村民参与热情;如何强化政策支持,用好那些敢创新、善经营的致富带头人等。
“庭院经济”的崛起,意味着乡村振兴进入新阶段。当那些闲置的资源,被赋予生态、文化、产业等多重价值时,带来的是整个乡村的蝶变。让“庭院经济”活起来,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