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睿鸫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他们前往深圳马峦山郊野公园的马峦山瀑布打卡,发现现场挂有“深圳最大的瀑布”提示牌,但实际上瀑布水量很小。5月12日,记者从景区管理部门了解到,该瀑布水量最大是在六七月的雨季。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坪山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深圳最大瀑布”只是景区的宣传,它并不是深圳最大的瀑布(5月13日上游新闻)。
过去,类似事件也不少见。曾有景区宣称坐拥“亚洲最大人工湖”,游客抵达后却发现湖面面积“缩水”、水质浑浊;号称“世界最长玻璃栈道”的景点,实际长度远不及宣传,且沿途景观乏善可陈;有景区宣传“千年古树”,结果游客发现“古树”不过是新栽的树苗……这些案例折射出旅游行业的通病,宣传与实景的巨大鸿沟,不仅浇灭了游客的无限期待,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更透支了景区的品牌信誉。
马峦山瀑布的宣传引发争议,本质是因对“最大”概念的模糊界定与刻意夸大。即便雨季水量充沛,其他时段的干涸状况也与“最大”标签严重不符。景区明知瀑布的季节性特征,却仍坚持使用误导性表述,暴露出其短视——为短期引流忽视长期口碑,这种行为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旅游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部分景区为争夺客源,过度依赖夸张的宣传噱头,试图用“最”“第一”等字眼制造流量。同时,宣传策划环节缺乏科学评估机制,既未对景区资源精准定位,也未充分调研游客真实需求,导致宣传沦为脱离实际的自说自话。
作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是最重要的,倘若景区的宣传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便会感到被欺骗,从而对景区产生负面印象。这种负面印象不仅会影响游客的再次光顾,还可能通过网络等渠道传播,影响其他潜在游客的选择。
扭转这一局面,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景区层面,应建立“实景先行”的宣传原则,在策划前对景观资源进行专业评估,采用动态化宣传策略。例如,针对马峦山瀑布,可在宣传中注明“雨季观赏最佳”,并附不同时段的实景对比图,让游客形成合理预期。管理部门则需完善监管细则,对夸大宣传行为设立明确处罚标准,建立“红黄牌”警示制度,倒逼行业规范发展。
旅游宣传的本质,是建立游客与景区之间的信任桥梁。唯有摒弃虚假营销,回归真实体验,才能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真正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否则,类似“最大瀑布”的闹剧,终将成为损害行业形象的反面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