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福州市民张先生是“益心为公”志愿者,他发现,2024年以来,福州1000多个公共道路泊车位被装上了一种黄黑相间的智能翻板,超出免费停车时长后智能翻板会自动升起锁车。张先生提出质疑并向有关部门投诉。5月12日,张先生收到福州市城管委的告知书,运营公司被责令改正并罚款(5月13日澎湃新闻)。
公共道路泊车位安装“智能地锁”,看似提升管理效率,实则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偏差。汽车驶入车位后地锁自动降落,超时未缴费便无法驶离,这种“锁车即收费”的模式,将公共资源的分配异化为经营资源的变现。
“智能地锁”的推行者声称,此举旨在解决“僵尸车”占位问题,但技术手段的刚性远超实际需求。事实上,限时免费、超时阶梯计费已是多地成熟的管理模式,实践证明,柔性手段足以平衡车位周转与市民需求。而该运营公司以“一刀切”的地锁,将公共资源变为强制消费场景,甚至在未获审批的情况下擅自施工,暴露管理思维的简单粗暴——用最低成本的技术取代公共治理的智慧,用强制收费掩盖服务缺失。当管理部门将公共资源运营权外包给企业,又放任其以技术之名行垄断之实,公共道路泊车位的公益属性已然变了味。
市民的反感还源于地锁对停车行为的“预设敌意”。合法合规停车的市民与逃费者本应区别管理,地锁却将所有人预设为潜在违规者,用机械障碍取代信任基础。这种管理方式不仅抬高了市民的时间与心理成本,更透支了城市管理的公信力,加剧相互的心理隔阂。反观其他不少城市,通过信用积分、动态定价、电子围栏等组合手段,既保障了车位周转效率,又未将技术异化为压迫工具。管理水平的差距,本质是对“人”尊重程度的差异。
公共道路泊车位的本质是服务市民出行的临时设施,收费仅是调节供需的辅助手段。一旦技术手段背离服务初衷,治理便沦为与民争利的表演。福州市城管委作出处罚决定,虽及时纠偏,但亦需反思: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技术工具应服务于治理理念的升级,而非成为管理部门逃避责任的遮羞布。唯有将民生视野嵌入管理逻辑,才能让技术真正赋能城市,而非制造新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