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明朗
前些天,“明州论坛”刊登了《以长期主义做“难而正确的事”》《什么是“难而正确的事”》两篇评论,深受启发。
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涵盖经济、社会、环境、科技、外交等多个领域,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有两类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一类是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回避、不推诿、不敷衍,担当作为,知难而上,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另一类是消极迷惘,畏缩不前;不思进取、抱残守缺;拈轻怕重、躺平甩锅;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竭泽而渔、盲目蛮干;虚报浮夸,搞“虚假政绩”,等等。
提倡做“难而正确的事”,把“难”跟“正确”联系在一起,是因为做正确的事需要顶风搏浪、逆势上扬,肯定困难重重。但是做“不正确的事”就不难吗?其实不然。
首先,工作开展难。“方法不对,努力白费”。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暮气沉沉,精神状态低迷,实干不足、作秀有余,有难度的事不愿干,有风险的事不敢干,没先例的事不肯干,碰到矛盾、难题绕道走,或推给上级,或甩锅基层,导致问题悬而不决、久拖不解,改革难有突破,发展难有起色,被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中,相当于为自己挖坑,往往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民众不满情绪的宣泄口,让下级和群众觉得你说话办事不靠谱,不仅损害干部形象和威望,降低政府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而且其提出的政见、布置的任务,会受到抵制,若强制执行还会加剧矛盾,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其次,事业发展难。“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敢于揽事、积极担事,打好主动仗、下好先手棋,努力把谋划好的事情干成功,把上级交办的工作做到位,把有挑战性的困难克服化解,才能创造出经得住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反之,服务意识淡薄,感慨“为官不易”,干脆“为官不为”“为了不出事,宁愿不干事”,遇到困难和棘手问题不去解决,造不出声势,打不开局面,工作难以推进,事业难有起色,一些问题和矛盾在束手无策中越积越大,一些发展机遇在无所作为中白白丧失,几年过去面貌不改,改革发展无从谈起。
再次,个人进步难。“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公职人员,在勤勉奉献的同时,也会产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不过,追求进步,就得立足本职,奉献于人民,眼里有问题、脑中有思路、手上有招数、脚下有路子,把大事办好、急事办妥、难事办成,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努力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相反,一些人信奉“千里来当官,只为吃和穿”“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对政治进步、事业成就没感觉,得过且过不想干事,心态失衡不愿干事,怕承担风险回避干事,能力不足不会干事,投机取巧却弄巧成拙,以至于徒劳无功甚至南辕北辙,既对不起党和人民,也对不起职位和职责,群众不高兴,组织不满意。在如今“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语境下,这类干部不仅得不到提升,甚至会被迫挪“位子”、丢“帽子”。至于个别人搞歪门邪道、弄虚作假等,因一念之差 铸成大错,一旦东窗事发,还将会受到追究,一失足成千古恨。
做“正确的难事”,虽可能会慢出成果,甚至长时间难出成果,但坚信“事不避难者进”,立足长远,矢志不渝,总有一天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做“不正确的事”,注定一步错步步错,后患无穷,未来的路越走越艰难。既然如此,就应该坚决摒弃心态“佛系”、状态“躺平”、工作“摆烂”、“宁可不出彩,但求不出事”等“不正确的事”,横下一条心,坚决破除私心杂念,抛开小算盘,怀为民之心,存担当之勇,有务实之法,立不懈之志,不怕事、不躲事、敢扛事,化难为易、化危为机,说不定能“踏平坎坷成大道”,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