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地铁“板凳族”,既要包容理解也要精细化治理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5-14 09:5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王志顺‌   

  “地铁板凳族”,是在地铁里拿着小板凳随走随坐的一群人。尤其是在需要长距离通勤的大城市,“板凳族”更是屡见不鲜。不过,不少地区“不建议”乃至“禁止”乘客当“板凳族”的。近期,上海地铁提醒乘客不要在地铁车厢内使用小板凳,就引起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5月13日《中国妇女网》)

  “板凳族”的兴起与我国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随着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半径扩大,单程通勤突破90分钟已成现实。交通研究机构数据显示,部分线路高峰期车厢承载强度已超出设计预期。当基础交通设施面临超前使用压力,折叠板凳既是通勤者的临时解决方案,也折射出城市规划与人口流动的深层矛盾。             这种现象背后存在公共服务供给的时空错位。以某轨道交通系统为例,其座位配置标准长期未随客流量演进调整。车辆工程师指出,现有设计参数与我国特大城市实际通勤场景存在适配落差。这种供需矛盾推动着“板凳族”从个体选择演变为群体现象。‌        反对者的担忧同样具有现实依据。多起地铁安全事件表明,随意放置的板凳可能在紧急情况下形成安全隐患。海外研究表明,低矮障碍物对人员流动效率的影响值得警惕。这些案例提示,当个体便利产生负外部性时,需要建立合理的权利边界。

  但简单归责并不能解决问题。社交平台上的大量案例显示,特殊群体对临时座椅存在客观需求。从孕妇到腰椎病患者,从连续加班者到跨城通勤人,折叠板凳往往承担着超越其物理功能的心理慰藉作用。这种个体需求与公共规则的张力,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智慧。

  国内外城市已展开多元治理尝试。东京等城市通过智能座椅系统实现空间弹性管理,我国部分线路试点的动态座椅方案取得初步成效。这些技术创新证明,设施改进可以扩大服务包容性。

  更深层的解决方案在于制度创新。某南方城市实施的错峰激励政策有效缓解高峰压力,京津冀地区推广的定制公交分流了跨区通勤需求。这些实践揭示,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系统优化减少“板凳依赖”的客观必要性。

  从城市规划维度看,新型城镇化战略下的多中心布局已显现效果。以上海郊区新城为例,产城融合模式显著降低了跨区通勤比例。当“职住平衡”从理念转化为现实,“板凳现象”自然获得化解基础。

  这场争议本质上是对公共空间治理哲学的叩问。城市规划专家提出的“韧性包容”理念颇具启示:现代都市既要保障运行效率,也要包容差异化需求。这种平衡并非被动妥协,而是通过精细治理将个体诉求转化为升级动力——正如某些城市在设施改造中引入的“需求响应”机制。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