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其中要求,小学阶段禁止学生独自使用开放式内容生成功能,教师可在课内适当使用辅助教学;初中阶段可适度探索生成内容的逻辑性分析;高中阶段允许结合技术原理开展探究性学习(5月14日人民网)。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AI正逐步渗透到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传统教育模式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动动手指,就可以迅速将老师布置的作业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且无论这种作业是问答题还是分析题等。如今,AI工具兴起,成为不少学生完成作业的“神器”。事实上,中小学生用AI替代自己完成作业已有苗头。
目前,我国正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新技术与教育融合应用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样态。然而,在几乎人人都能“身怀AI绝技”的当下,教育思维和实践模式也经受更大考验。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提高能力的过程,如果总依赖科技手段,甚至用其替代学习本身,那么学习者能力的提高就将大打折扣,导致综合能力不足,这显然不利于学业进步。
既然AI技术已渗透到代替学生完成作业的程度,那就该加以重视。教育部明确禁止学生做作业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十分及时,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AI技术,不至于深陷其中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导致不良学风养成。教育部直接划红线,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学习没有捷径,要靠自己思考、理解,AI再厉害也替代不了自己动脑筋。
当然,在落实上述指南过程中,应严格区分AI辅助学生正常完成作业和学生做作业直接复制AI生成内容之间的界限。新技术不断涌现,教育方式和评价体系也需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接受新技术挑战,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技术,同时不断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
禁止学生作业用AI“代劳”,有利于良好学风养成。让学生主动接触AI技术,从喜爱到适应再到“玩转”,而非简单地让AI技术生成作业,进而使新技术更好地助力学生成长,才是今后该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