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生论文AI检测引起很多关注。近期在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关于论文AI率“亮红灯”的抱怨与求助信息大量出现,“论文AI率高到离谱”成为热门话题。一些网友反映,他们的论文经一些论文系统检测后,常被指出AI生成内容比例过高,甚至明明是自己原创的内容,也被误判为AI创作,不得不为此耗费精力去修改,改完再用付费检测系统检测,反反复复,花费不菲(5月13日光明网)。
学校通过设定标准规范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反对他们大幅照抄AI代写的论文,这是可以理解的。为人师者,教书育人,希望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用人工智能替代自己思考,个中的良苦用心应当被看见,也值得被尊重。导师要求用付费检测系统检测论文的AI率,就跟以前的查重一样,其目的是避免学术造假。
但问题在于,以前的查重查看的是论文的原创度,从而判定论文是否抄袭,换言之,可以明确查找到相似表述的源头出处,谁先谁后,一目了然;而一篇文章是否由AI生成,除了AI味特别浓郁的1.0版本,其实并不好分辨。加之检测结果深受“投喂”内容和判断逻辑的影响,真真假假、对对错错谁也说不好。
再者,所谓的AIGC查重,翻译成汉字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论文展开检测分析,判断文本是否由AI生成。用AI来查AI,用一个人工智能软件去鉴定某个表述是否由人工智能“创作”而成,这本身就不合理。焉知所谓的付费检测系统不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特别是在AI还没有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所有的结果只能半信,不能全信;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作权威。指导学生论文的导师也应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不是系统一检测到论文有AI生成的嫌疑,就让学生推倒重来。这无助于培养独立的学术思考能力,甚至还有可能让学生陷入迷惘。
“很多标红段落是我查文献总结的,老师却让证明不是AI写的。”乍听这样的吐槽,我们不禁愕然:这不就是要求证明我是我、我儿是我儿吗?多么荒诞不经。
与之相类,错把冯京当马凉,亦是不该。据说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刘慈欣小说《三体》(节选)经检测,也显示出非常高的AI率,不免让人啼笑皆非。人是智慧生物,不能干这种反智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技术总是在不断试错中逐渐完善的,但对于那些被误判的学生和论文来说,又何其无辜。我们不能“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做学术研究,一要态度端正,二要求证严谨。如果过程都错了,结果对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应该使用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左右,更不能以反AI的名义去制造另一个极端。同时也要避免别有用心的人借机引流,抓住学生们AIGC查重的需求,滋生新的灰色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