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海
“12345”政务服务热线,是衡量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面镜子。办好了,可为老百姓带来诸多便利,给政府形象“加分”;反之,会给群众带来不好的甚至是负面的体验,让政府形象“失分”。在各类政务服务已取得长足进步的当下,谈论这个话题,主要缘于近日的一次求助体验。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最近的一个周末,某小学借用某中学操场举行运动会,一大早,学校的高音喇叭就无所顾忌地张罗开了,音乐声、呼喊声此起彼伏。笔者恰好就住在学校旁边,高分贝的喇叭声,把人弄得心烦意乱。特别是家中还有个成员,在单位加了几天班,想趁周末补补觉。
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办?抱着试试看的念头,我拨通了“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反映情况,希望噪声得到适当控制。听到我打电话,爱人在隔壁泼起了“冷水”:别打了,没用的,这么点事,谁有空管?麻烦他们干啥……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打完电话没多大会功夫,学校那边喇叭的“调门”,居然立竿见影地降下来了。而且,其后音量也收敛了许多,一直持续到运动会闭幕。
求助的过程,十分简单。解决问题的过程,十分简短。但事后复盘,又觉得这次简短的政务服务,很不简单。其一,我求助的时间是周末,电话一拨就通,说明热线内部管理是严格、规范的;其二,负责受理的工作人员,态度温和,倾听认真,讯问仔细,没有丝毫敷衍;其三,在听取诉求后,工作人员还专门讯问,反映情况是用实名还是匿名,体现对公民隐私的尊重;其四,从受理到问题解决,不足半小时,效率没得说。这说明,从指令下达,到主管部门核实督办,中间没有“漫游”和梗阻;其五,作为主办方,“闻过即改”,不拖延。
现实当中,但凡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需要去化解。而如何高效调处、化解矛盾,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一大考验。就拿笔者的这次求助来说,假如受理的工作人员不当回事,主管部门“慢作为、不作为”,主办方“不买账、不认账”,任何一个环节“卡了壳”,事情就不可能得到及时解决。那个烦人的高音喇叭,还会持续地扰民。
当然,诉求有多元之分,问题有难易之别。“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不是万能的,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有些问题,因其复杂,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但服务热线的桥梁作用发挥好了,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的制度,至少让老百姓有了一个反映诉求的便捷通道。遇到自身解决不了的难题,不用再东找西找,求这个求那个了。
政务服务热线的变化,折射的是一个地方的作风之变。过去,在媒体报道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群众对某些问题的反映和诉求,从一开始的A部门,转到了B部门。过了几天,又转到了C部门。像击鼓传花一样,在部门间兜兜转转,就是得不到解决。这样的问题,现在不能说没有,但应该是少多了。常态成了例外,这种变化,无疑是作风建设的一大进步。
政务服务热线如何对待群众诉求,其实也是一种营商环境。宁波有个全国闻名的政务服务平台“81890”,通过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方资源,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的生活服务与政务支持,几十年如一日,用心打造“拨一拨就灵”的服务品牌。这个服务热线,不仅本地人叫好,连外地人也交口称赞。“12345”热线也好,“81890”平台也好,实际都是在为宁波这座文明城市积累口碑。
作为媒体的特约评论员,笔者平时所思所写,大多是批评和建言。对于赞誉一类的事情,可以说是惜字如金。但这次的政务服务体验,我觉得应该把它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同时,也希望“12345”政务服务热线从中得到鼓舞,能够越办越好,真正成为咱老百姓的“贴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