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警茶”招牌被拆:公权力符号岂容商家“蹭流量”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5-16 00:10:00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阮安娜

  近日,广州增城区一家尚未开业的奶茶店,因悬挂“警茶”招牌并配以警察形象卡通图标引发关注。经查,该店非公安部门开设。最终,在有关部门介入后,“警茶”招牌被拆除。市场监管工作人员表示,“警茶”名称虽通过系统审核,但其谐音变体及视觉元素组合涉嫌违规。(5月14日《新京报》)

  “警茶”一词是“警察”的谐音梗,但国家机关的威严形象岂容商家随意“蹭流量”?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不得使用或变相使用党政军机关名称及其特定称谓,且不得误导公众。该店搭配的警察制服卡通形象,进一步强化了与公安机关的关联暗示,涉嫌违反《广告法》“禁止使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形象”的规定,甚至可能违反《人民警察法》中关于警用标志专有性的条款。

  类似的取名乱象并非孤例,如2013年上海一理发店取名“新发社”被叫停,2007年辽宁本溪某理发店因取名“最高发院”被责令整改。

  法律对公权力符号的保护具有明确刚性,任何试图通过“擦边球”营销获取流量的行为,都必然面临行政处罚与舆论谴责。

  警察形象作为公权力的象征,代表着执法权威与社会信任。将其异化为奶茶品牌的卡通符号,是商业化的滥用,不仅消解了职业神圣性,还可能引发公众对执法严肃性的误读。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行为可能形成“破窗效应”。若放任商家以这种方式消费公权力符号,将导致公共资源被娱乐化解构,最终损害社会价值共识。

  此事件中,“警茶”名称竟能通过企业注册系统审核,也暴露出当前审核机制的机械性缺陷。市场监管部门的审查系统依赖动态更新的词库,进行形式审查,难以识别谐音变体与视觉元素的组合效应,导致一些商家借此钻了“空子”,将敏感内容包装成“合规名称”,最终在舆论发酵后才被叫停。

  终结此类乱象需多方共治。商家方面,需要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将合规意识置于创意之前,须知,真正的品牌生命力源于品质与诚信,而非投机取巧的符号游戏。茶饮行业要建立相关行业准则,联合抵制公权力符号滥用或低俗谐音营销,重塑行业价值标准。相关监管审查平台应补上系统漏洞,利用新技术,如开发多模态AI审核系统,同步分析文字、图像、色彩等元素,对“警徽蓝”“制服元素”等敏感标识自动触发人工复核,从源头拦截违规内容。此外,需要促进社会力量参与治理,通过举报机制和舆论监督,织密法治防护网。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