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明淙
四百多年前,范钦建起天一阁时,定然未曾想到,那些被家族秘守的珍贵典籍,有朝一日会以数字化的形式向全世界敞开怀抱。在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天一阁博物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古籍数字化总量超2万册,宋元孤本、明清善本、珍贵家谱等资源以高清图像形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从“代不分书,书不出阁”族规森严,到如今轻点鼠标即可查阅善本,天一阁跨越四百多年的转身,恰是中国藏书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缩影。
古籍数字化,是一场深刻的文化拯救行动。那些脆弱的纸张,那些褪色的墨迹,在时间的侵蚀下日渐凋零。此刻,“数字孪生”成为文化延续的方舟,高清扫描技术让纸张的肌理、墨迹的浓淡、修复的痕迹纤毫毕现。原本只能被少数专家研究的珍贵资料,由此变成人人可及的公共知识资源。
逾460万人次通过云端“登阁”,这一数字背后是文化传播效率的几何级提升,古籍真正从“文物”变成了“文明”。这种转变,呼应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的倡议,体现了文化机构从保管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进化。
放眼未来,天一阁计划以每年扫描24万页的速度推进古籍数字化,令人振奋。
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古籍数字化的终极目的不是简单的数量累积,而是要“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意味着,在数字化之外,还需要进一步配套学术研究、大众普及和创意转化。只有当沉睡的文字被阅读、被理解、被重新诠释,古籍数字化的文化价值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