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岩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再次释放出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强烈信号。这不仅是对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弘扬,更是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百姓好日子的生动实践,对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民生福祉意义深远。
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2013年,《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构建起反浪费制度体系。然而,“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管理干部的制度规定,新修订的《条例》从严禁超标准采购奢华物资设备,到严格控制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数量和规模,从规范公务接待审批与标准,到优化政府投资方向和结构……每一项规定明确具体,为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提供清晰指引,也让监督问责有章可循,以制度刚性杜绝铺张浪费的“弹性空间”。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条例》修订并非单纯条文增减,而是针对隐性浪费的精准围堵。例如,对“会所里的歪风”“车轮上的腐败”等顽疾,新规细化差旅报销标准、强化公务用车监管,甚至要求在办公用房装修中设立“节约红线”。这种“靶向治疗”,既堵住漏洞,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值得关注的是,《条例》首次提出“浪费终身追责”。这种“秋后算账”的威慑力,让政绩冲动者不得不掂量“面子”与“帽子”的轻重。
节约型机关建设是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重要抓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在日常工作中,倡导节约集约使用资金资源,如推行无纸化办公,减少纸张消耗;合理设置空调温度,节约用电;加强办公用品的循环利用等。同时,带头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让节约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建立健全反浪费监督检查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对浪费行为严肃查处,推动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
政绩观是行动的指挥棒。新修订的《条例》突出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要把心思和精力放在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上。在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时,充分考量群众需求和实际效益,不盲目追求规模与速度,而是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能,真正做到“把钱花在刀刃上”。
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简单的减法,而是资源配置的艺术,其最终目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要把节约下来的公共资源,更多地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倾斜,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时,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用足用好稳岗返还、税费减免、就业补贴等政策……通过这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紧身举措”,换来民众的幸福指数提升。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和发展任务,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既是作风要求,更是责任担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既是自我革命,也是社会动员。当党政机关把每一分钱都花在民生紧要处,人民群众就能真切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种以政府紧日子保障百姓好日子的理念与实践,彰显着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起推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