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传艳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餐饮界刮起了一股“万物皆可配中药”的养生风潮。传统中药材大胆跨界,成为奶茶、咖啡、面包、冰淇淋里的新宠,在线上线下“圈粉”了大批年轻消费者,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打卡”热潮(5月20日《经济参考报》)。
中药与食品跨界融合,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产业升级的一个突破口。食品领域竞争十分激烈,食品创新引入中药要素,既满足了“口味常变”的市场要求,又让中医药推广搭上食品创新的便车。“中药+餐饮”是食品创新的新领地,正因如此,目前一些中医院推出的中药咖啡、中药糕点等广受消费者追捧,到中医馆去喝下午茶也成为一种时尚。在中医药夜市,消费者不仅能够吃到中药搭配的食品,而且还能辨识药材、制作艾条,甚至接受中医的现场诊疗。
说“中药配万物”有些夸张,但中药与食品跨界融合已成必然趋势。在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年轻人更加追求便捷式养生,中药与食品的结合恰好迎合了这种心理。此外,药食同源理念为“中药+餐饮”产品开发提供了文化根基,并以“治未病”为切入点,将传统养生智慧转化为创新性食品。如此既拓宽了中医药的应用场景,也为健康产业开辟了一条发展新路径。
中药材食品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让中医“辨证施膳”理念得到高效落实。如果医院职工食堂根据四季时令调配中药奶茶,则不仅可以保留药材功效,而且还能通过口感优化来吸引消费者。中药与奶茶、咖啡等产品形成创新融合,既传播了中医药文化,又推动了传统配方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化。随着消费者对“中药+餐饮”的接受度持续增加,中药餐饮或可催生更多新产品和新业态。
但在这股热潮的背后,一些隐患也不容忽视。比如,部分商家为了牟利,可能会违规在食品中加入非食品类中药甚至西药等。电商平台上的“十全大补汤包”等产品,可能只是随意混合多种药材。一杯加入中药的奶茶价格会翻番,将中药要素当作涨价的幌子,也不能排除。此外,消费者不了解自身体质与药材配伍禁忌,盲目跟风可能引发健康风险,比如,中药冰淇淋可能因寒凉特性导致消费者腹泻。中药融合餐饮的前景广阔,但应防范发展之路上出现陷阱。
火爆的“中药+餐饮”既需要得到包容和鼓励,也需要一份避坑指南。唯有守住食品安全等底线,创新才会有意义,也才能通过食药融合,为中医药推广找到一条更好途径,并让消费者能够从中享受美味、收获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