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征
最新一期《中国纪检监察》披露了四川绵阳深入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的情况,其中提到,一中学食堂经理敛财超百万元,该校小卖部里一个面包其也要收0.2元回扣;绵阳梓潼县观义初级中学的学生反映,学校的饭菜“一言难尽”,不得不购买老干妈辣酱当下饭菜,而教职工的餐食肉类量大丰富且品相好,价格也比学生低(5月20日中国新闻网)。
“面包回扣”与“一校两餐”,再次将校园餐腐败问题呈现于人们面前。一个面包收0.2元回扣,看似蝇头小利,却暴露出权力寻租的贪婪。更令人不解的是,竟出现了“学生靠老干妈下饭,教职工餐却大鱼大肉”的荒诞场景。如此“双标”,侵蚀着学生的健康权益,也动摇着当地教育的根基。
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实行陪餐制,强调校领导与学生“同餐同标”,但在观义中学,校长象征性陪餐几分钟后,便转向教职工专属厨房享用高配餐食,陪餐记录沦为应付检查的“表演道具”。
制度空转,是多重监管漏洞叠加在一起的结果。一是采购环节存在暗箱操作行为。部分学校指定供应商长期以高于市场价供货,形成“利益捆绑”。平武中学原食堂经理吴某通过收受供应商回扣,将学生餐成本压缩至极致,最终导致饭菜质量严重下降。二是经费管理混乱。学生伙食费被挪用列支教师加班餐、招待费,甚至虚构采购清单套取资金,部分学校甚至将食堂变成个人“敛财场”。三是监督机制形同虚设。尽管政策赋予家长知情权,但多数学校仅在校内公示菜单,未实现采购信息网络公开。家长监督沦为“纸上谈兵”,外部力量难以介入。
食堂负责人敛财、“一校两餐”现象并非孤立事件。根治这类乱象,需从制度重构与监督强化方面下手。
首先,刚性落实陪餐制度。校长陪餐不能止于“拍照打卡”,应每日公示陪餐记录,并引入家长轮值监督、教育部门突击检查等机制。有些地方通过安装专用摄像头对陪餐区域进行监管,值得借鉴。对于陪餐流于形式的校长,应予以惩戒。其次,构建透明的采购体系。可推行全市统一的食材招标平台,将采购流程公开化。苏州“互联网+明厨亮灶”模式大大提升了食材溯源率,家长可实时查看采购单据,从源头杜绝“暗箱操作”。再次,强化财务审计监督。可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定期对食堂账目进行专项审查。
教育不应止步于课堂,更应体现在每一餐饭食中。当校园餐饮费流入个人腰包,当学生嚼着寡淡的土豆白菜而教师享用着丰盛的荤素搭配,这种“舌尖上的腐败”传递的是扭曲的价值观。唯有斩断利益链黑手,让师生餐盘里呈现一样的酸甜苦辣,才能守护校园餐的安全与尊严。深化校园餐治理必须动真格,对任何伸向学生餐的黑手,以零容忍态度严惩不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