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钱往哪里“流”,这个问题,源自新华社的一篇通稿。近日,新华社刊发《钱流向哪了——透视前4个月全国金融数据》的深度报道,通过对今年前4月全国金融数据的分析,解读了超10万亿元新增信贷资金的“去向”:这些增量资金,主要投向了企业和经营主体。其中,4月末,普惠小微贷款金额同比增长11.9%,制造业中长期贷款金额同比增长8.5%。这样的安排,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更好地稳就业、稳民生、稳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
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的交换媒介,具有经济、社会等多重属性。这些属性,使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从资本角度而言,钱往哪里走,也是有它的规律性的。经济发展,需要顺应这种规律。但从社会属性的角度而言,我们要防止它“随波逐流,放任自流”,必要的时候,需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多种手段,进行适度的干预和调节。
受新华社深度报道启发,我觉得,解决钱往哪里流的问题,应从流向调控入手,重点做好“清流”“引流”“分流”“截流”“溯流”五篇文章。
所谓“清流”,就是把资金的流向,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清”,既包括对现状、底数的了解,也包括对趋势性变化的把握。就像这次公布的10万亿元新增信贷资金,投向了哪里,各行业占比有多少,同比增速是多少,交待得很清晰。这方面,应该说现在有很大进步。像一些地方政府公布的年度预算报告,每一笔钱的流向,都有公开说明。做好“清流”工作,有利于更精准的分析研判,为解决“钱往哪里流”问题打好基础。
所谓“引流”,就是根据阶段性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控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把钱引导到急需的、重要的方向。这次,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至今,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贷款比重,由31%升至38%。大中型企业贷款占比,则由69%降至62%。这“一升一降”,说明在政策“引流”之下,普惠小微贷款发力明显,助企惠民的成效进一步显现。这些“雪中送炭”的资金,可以帮助不少中小微企业解决燃眉之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巩固企业发展的基本面。
所谓“分流”,就是通过长期的制度安排,合理分配资金的流向。比如,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我国国情推进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是一种有效的“分流”。通过“提低扩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对困难群众各类生活保障进行兜底安排,以及通过税收调节过高收入等,就是一种制度性的“分流”。目标很明确,就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所谓“截流”,就是设立必要的“闸门”,防止资金无序、无效地流动。比如,过去有的地方,走的是粗放式的发展路径,为做大经济总量,采取“寅吃卯粮”的办法,搞了不少无效投资,有的还留下了烂尾工程;有些信贷资金,被大量投给了一些垄断性行业和“僵尸企业”,造成资金的低效利用或浪费。“截流”,就是从源头上减少这种现象,确保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在该用的地方,发挥它的最大价值和效能。
所谓“溯流”,主要针对的是腐败问题。从近些年查办的案例看,有些领域权力与资本变相勾结,导致钱去了不该去的地方。这就要进行追溯。动辄上亿元甚至十几亿元的巨款,轻轻松松就落入了腐败分子的口袋,这怎么能行?必须一查到底、一追到底。那些被追回的赃款,可以用来支持重点领域的发展,也可以办不少民生实事。
钱往哪里流?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维度看,都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它不仅折射着治国理政的政策导向、价值取向、民心所向,也往往决定着一地之发展、一国之兴盛。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