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敏
800公里,2.8万元!江西新余的唐先生向媒体反映,近日他将患重症的孩子从南昌转至上海治疗时,遭遇“民营救护车”开出天价转运费账单。该笔费用直接转到司机个人账户,且无费用明细及发票。此事引发社会关注,当地卫健部门已责令救护车所有方南昌赣医医院退回不合理收费,并暂停其医疗转运服务。
这一事件折射出救护车转运服务收费不够透明、不够规范等问题。事先价格不公开,“里程费”“设备使用费”“夜间附加费”等各种名目,甚至“一口价”的情况,让患者和家属难以判断收费合理性,损害了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其正当权益造成不利影响。
这些糊涂账的背后,是标准的缺失。有的地方缺乏明确、操作性强的价格指导办法,导致一些机构在定价时随意性较大,甚至出现“坐地起价”的情况,常常通过拆分项目、虚构服务等方式,将急救服务扭曲为暴利工具。
监管体系不完善、力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部分地区对救护车运营资质审核不严,对收费行为的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导致一些不合规的收费行为屡屡发生,甚至资质不健全的“黑救护车”也企图分一杯羹。
治理医疗转运收费乱象需打出“组合拳”。首先,要提高医院对重症病人转运的覆盖能力,组建更多专业运送团队;其次,需明确标准“划红线”,各地要细化相关收费标准,做到操作性强、价格合理,并向社会公开。此外,监管要“亮出牙齿”,定期对救护车运营机构的收费行为进行抽查,对违规行为严查严办,并通过公开曝光、从业限制等措施加以震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