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时评·媒体观点
别让“照骗房”成为实习生的噩梦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6-24 13:39:26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王志顺

  暑期临近,有很多大学生打算到大城市的大单位实习。到大城市实习,短期租房是绕不开的坎儿。然而,短租房需求激增的背后,催生出一条寄生在社交平台上的灰色产业链。从“奶油风精修图”引流到虚构“同龄人转租”人设,从“一房多租”诈骗到逼迫签约高价房……这些被媒体称为“照骗房”的乱象,正在系统性地侵蚀着青年群体的合法权益。(6月23日《中国青年报》)

  社交平台上的“照骗房”已形成标准化操作手册。记者调查发现,某MCN机构开设课程,专门教授博主打造“专业租房人设”:先发布居家生活内容积累信任,再以“实习调动转”“中介勿扰”等话术精准收割大学生群体。这种工业化生产的虚假人设,消解了互联网平台本应具备的信息筛选功能,使原本便捷的线上找房沦为欺诈温床。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骗局往往瞄准青年人的心理弱点——五角场商圈标价3000元的“整租房”,实际市场价格超6000元,利用的正是大学生对一线城市租金认知的信息差。当“管家”们反复强调“今天不签就没了”时,施加的不仅是交易压迫,更是对初入社会者决策信心的摧残。

  乱象滋长的根源在于监管体系的断裂。一方面,传统租房平台因盈利模式限制,普遍缺乏开发短租产品的动力;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作为信息集散地,既未建立房源审核机制,也未与住建部门数据联通,使得“一房多租”等低级骗术屡屡得逞。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披露的案例显示,有租客支付4300元入住后,竟遭遇另两名“合法租客”敲门,这种荒诞剧情背后,是平台责任与行政监管的双重缺席。更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在保障性租赁住房快速发展的当下,针对实习生的短租政策仍显滞后——多数保租房要求应届毕业证明,将尚未毕业的实习生拒之门外。

  破解困局需要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线下层面,可借鉴北京“阶梯式保障”经验,将短租服务纳入城市住房保障网络:求职期7天免费住宿、实习期3个月短租衔接、就业后长租优惠的三段式支持,既能满足过渡需求,又可压缩诈骗空间。上海黄浦区近期推出的高校毕业生保租房专项,通过“租金85折+押金减半+七天免租期”等组合优惠,证明精准施策的可行性。线上治理则需明确平台审核责任,要求社交平台对租房类账号实施“实名认证+房源核验”双机制,对频繁更换房源信息的账号启动风险预警。检察机关提出的“以码管房”思路颇具前瞻性——通过住建部门备案生成房源二维码,扫码即可查验产权、租赁状态等信息,从技术上杜绝“一房多租”。

  青年驿站等公益项目的探索提供了另一种解题思路。共青团系统在上海、深圳等地推出的短期免费住宿服务,通过官方信用背书为实习生筑起第一道防线。这类项目若能与高校实习信息库对接,形成“实习offer-驿站申请-企业认证”的闭环管理,既可提升资源分配效率,也能建立可追溯的信用档案。但需注意,此类服务目前覆盖率不足,以上海12355青年驿站为例,其接待能力与年均数十万实习生的需求相比仍显薄弱。

  治理“照骗房”本质上是守护城市对青年的诚意。当年轻人怀揣梦想来到大城市,却要在逼仄的隔断间与虚假合同周旋时,损伤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城市的人才吸引力。相关部门不妨将短租房治理纳入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指标,对诈骗高发平台实施“黑名单”公示制度,对合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形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环境。毕竟,一个能让实习生安心居住的城市,才配得上他们未来的奉献。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