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6月23日,“于东来官宣将关闭多家门店”话题登上热搜。当晚,胖东来发布说明,分享经营过程中的管理经验,称关闭部分门店的原因是“品质跟不上”非关不可,表示将来会以更有品质的门店,为城市带来整洁和美感(6月23日《经济参考报》)。
因为“品质跟不上”非关不可,这个看似反常的商业决策,反映出当前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企业是继续困在“将就”中“内卷”而不能自拔,还是在主动“升级”的“讲究”中反内卷?
胖东来的这种“升级”是对服务品质的苛刻自律。像被列入关闭名单的生活广场店,上半年销售额高达8亿元,却因停车难、动线设计落后等“小问题”被判出局。在传统商业逻辑里,这简直不可理喻。不少企业为了8亿元销售额可以牺牲一切,但胖东来的选择恰恰揭示了新商业文明的密码: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将就”的时代结束了。
胖东来这场“关店风波”,最触动人的不是决策本身,而是背后的价值排序。有同行在压缩人力成本,他们却在为员工幸福买单;整个行业沉迷“流量变现”,他们却为几个停车位较真。这种“倒行逆施”,就像给狂奔的行业踩了脚刹车——商业的本质不只是数据游戏,更应是人与人的温暖连接。
曾几何时,“顾客是上帝”挂在商家店铺的墙上,却很少真正走进经营者的心。今天的消费者,早就不满足于“买到东西”,他们要的是“更美好生活提案”。那些老旧的动线设计,不仅是空间规划的落后,更是服务思维的代际差距。
胖东来这种“自断其臂”的升级方式,不但避免了内卷,也筑起了更高的竞争壁垒。一些企业曾试图复制胖东来模式,却始终不得其法。这似乎说明,真正的商业护城河,不是可以抄袭的运营技巧,而是深入骨髓的价值信仰。胖东来“不算企业小账而算员工大账”的智慧,或许才是其成功的终极密码。
从宏观上来说,胖东来的选择暗合了经济转型的大势。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拼价格”到“拼体验”,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价值重构。那些还在用“量大管饱”思维经营的企业,就像拿着旧船票的旅客,注定登不上新消费的客船。
企业只有敢于说“这钱我不赚了”,更多地把用户体验置于财务报表之上,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