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上观潮  >  焦点话题
从"禁水令"松绑看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25-07-03 10:24:44  稿源: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王志顺

  7月1日,南京地铁新版《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关于车厢内饮食规定的调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条例第四十四条将原"禁止在列车车厢内饮食"修改为"禁止在车厢内进食(婴幼儿、病人除外)"亦即将“禁止饮食”修订为“禁止进食”。据工作人员解释,乘客可以饮用矿泉水、奶茶等饮品,但需注意防止泼洒。新规对婴幼儿、病人等特殊群体给予豁免,同时保留处罚条款:违规者将面临20元至200元不等的罚款。(7月2日《环球网》)

  城市治理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都需要兼顾效率与人性。南京地铁将“禁止饮食”修订为“禁止进食”,允许乘客在车厢内喝水,看似只是措辞上的微调,却折射出公共政策从刚性管理向精细化、人性化治理的转变。这一变化背后,既有对市民实际需求的体察,也体现了现代城市治理中“精度”与“温度”的平衡之道。

  过去,地铁车厢内“禁水”的规定曾引发不少争议。盛夏时节,乘客尤其是通勤族、老人或身体不适者,往往需要及时补充水分,但一刀切的禁令让喝水也成为可能被处罚的行为。这种刚性管理虽然维护了车厢整洁,却难免显得机械而生硬。此次调整后,“禁食不禁饮”的区分,既避免了食物残渣、气味对公共环境的影响,又保障了乘客的基本生理需求。这种政策上的“松绑”,恰恰反映出城市治理者开始以更细致的眼光审视规则合理性——不是简单地用禁令代替管理,而是通过分类规范实现公共秩序与个体权利的兼顾。

  更重要的是,这种调整展现了城市治理中的“温度”。公共政策的本质是服务人,而非约束人。当一座城市愿意为了一瓶水的“小事”修订法规时,传递的是对市民日常生活体验的尊重。喝水的权利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对人性化需求的正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规仍保留了“禁止进食”的条款,并明确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病人)的例外情形。这种“有禁有放”的差异化设计,既守住了环境卫生的底线,又为特殊需求留出了弹性空间,正是现代治理中“精准施策”的生动体现。

  从更深层次看,南京地铁新规的调整也是城市治理理念升级的缩影。传统管理思维往往追求“整齐划一”,认为严苛的规则更能体现执行力;而现代治理则更强调“疏堵结合”,在秩序与便利之间寻找动态平衡。例如,允许喝水但提醒“避免泼洒”,既给予了自由,也引导了责任——这远比单纯罚款更能培养市民的公共意识。这种治理思路的转变,本质上是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回归,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用制度的灵活性换取民意的认同感。

  当然,任何政策调整都需经受实践检验。新规实施后,如何避免“喝水”变相成为“进食”的漏洞?如何确保奶茶等饮料不会因泼洒引发新的卫生问题?这些细节仍需在地铁运营中持续观察、动态优化。但无论如何,南京地铁迈出的这一步值得肯定。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和光鲜数据中,更藏在对普通人一杯水的关照里。

  城市治理的进步,往往始于对细微之处的觉察。从“禁止饮食”到“禁止进食”,一词之差的背后,是规则精度与人文温度的共融。当越来越多的城市学会在制度设计中注入这种“微调智慧”,我们的生活空间才能真正成为既有序又有情的家园。

编辑:袁明淙
 
专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多一些“不打招呼直奔事故现场的暗访”
· 研究生多过本科生 学历“围城”亟待打破
· 连续30年徒步20多公里祭先烈 传统应弘扬
焦点话题(jdht)
辣评(lp)--稿件模板
    如果物业公司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身份,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很多纠纷并不难解决。
辣评(lp)--稿件模板
    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的普通门诊不妨多科学设置接诊的时间,多些特别时段的普通门诊,满足普通患者就医需求。
辣评(lp)--稿件模板
    物资短缺的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这不仅源于朴素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暖,也源于宝贵的邻里共同体意识。
观点集粹(gdjc)
涨价or道歉,都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对“海底捞们”的涨价该由市场写评语
观点集粹(gdjc)
倡导网络祭祀要避免“用力过猛”
暂停清明现场祭扫,不仅仅是防疫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