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乔
近日,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23名死亡人员领高龄津贴”一事引发广泛关注。目前,怀仁市纪委监委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怀仁市民政局已追回超期领取的高龄全部津贴20100元。(7月7日央视网)
高龄津贴,顾名思义,就是给80岁以上老人发放的专项津贴,这是真金白银的惠民好政策,也是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实践。2025年1月,《全国高龄津贴提标扩面实施方案》正式落地,中央定底线、地方提标准,不同年龄津贴不同,不同地区标准不同。但是,总的来说,领取高龄津贴,符合领取标准的老人健在是最根本的前提,已故便不再发放津贴也是最基本的常识。
一般情况下,高龄津贴由村(社区)来负责宣传、申请、变更等,申请时,考虑到群众利益和情绪,往往跑得勤、办得快,政策落地,群众满意,皆大欢喜。但是在监管上,却“打了马虎眼”,如果群众不主动告知,加上干部慢作为、不作为,就容易造成“已故人员领取津贴”的现象。出现这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基层干部监管失责所致,而这样的问题,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实际上,在江苏、云南等地,通过采取部门联动、数据比对、实地核查等方式,实现了高龄补贴“免申即享”,老人不用跑腿、不用填表,补贴自动到账。依托信息化手段,给群众申领提供了极大便利,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强化政策落地的精准性。也是依托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不少地区在监管上精准发力。但是,数据不是万能的,尤其是在地广人稀的农村地区,当高龄老人去世的信息没有被录入系统平台时,数据监管就成了盲点。
线上看动态,线下也需查实情,一方面,有助于掌握津贴是否发放到位,另一方面,核查领取对象是否健在,在走访核查的过程中,更有利于收集群众诉求、解决实际困难、增进干群关系。“已故人员领取高龄津贴”,既存在信息上的滞后,也反映出核查上的漏洞。如果每月发放前详细核实一遍,也不至于出现这样的“失误”,这暴露出个别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状。其实,监管并非难事,只需要基层干部去老人家中走一走、看一看,便能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对于外出没在家的老人,也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取得联系,难就难在,不担当、不作为、不善为。因此,这样的“失误”不该有。
好的政策就要发挥好的效果,涉及群众的津补贴关系政策落地见效,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这就需要广大基层干部厚植民本情怀、强化责任担当、把稳原则标准,用心用情用力服务保障民生,把群众的事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