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今年我拿到了5000元工龄奖金。工作18年来,我见证了公司一步步发展壮大,公司也见证了我的成长。”近日,在浙江台州,浙江聚源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源电子)发放了“工龄奖”,这是该企业多年来一直延续的传统。公司PMC(生产物料控制)部员工袁勇表示,“‘工龄奖’不仅仅是一笔奖金,更是一种认可,它让我觉得自己的坚持和付出都得到了回报。”(7月8日《工人日报》)
“工龄奖”制度,看似只是企业的一种福利待遇,实则蕴含着稳岗留人的智慧。在当前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加大、不少企业员工频繁跳槽的背景下,如何让员工愿意长期扎根企业,与企业共同成长,是许多用人单位面临的难题。而“工龄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用实实在在的福利,让员工的坚守得到回报,让企业的稳定发展获得人才支撑。
“工龄奖”的积极意义,首先体现在对劳动者长期职业发展的正向激励上。“工龄奖”既是一种物质激励,也是一种价值认可。奖金数额与工龄挂钩,工龄越长,奖金越多——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劳动者在企业扎根奉献,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职业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工龄奖”也能助力企业保持岗位和员工队伍的稳定。在制造业领域,熟练工人的流失往往意味着生产效率的下降和培训成本的增加。而“工龄奖”就像一根纽带,把员工和企业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聚源电子近50名工龄超过10年的员工,正是“工龄奖”创造的稳定性的最好例证。劳动者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劳动者的心稳了,劳动者的队伍稳了,不仅能降低企业的用工风险和招聘成本,还能为企业积累宝贵的人力资本。老员工熟悉生产流程,了解企业文化,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甚至带教新人,这种隐性价值是短期用工无法比拟的。
“工龄奖”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关怀,增强了劳动关系的和谐度。“工龄奖”有一定的福利属性,和一些企业发放的“孝心奖”有相似之处,都让劳动者得到了情感照拂,都能温暖劳动者的心,都能增强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黏性,进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这种关怀熨帖人心,让劳动者觉得企业不仅是谋生的场所,更是值得托付的职业家园。
现实中,一些企业为了留住员工,滥用竞业限制协议,甚至扣押证件、拖延工资,这些做法不仅侵犯劳动者权益,还容易引发劳资矛盾,最终适得其反。相比之下,“工龄奖”通过奖励的方式温情留人,既尊重了员工的自主选择权,又增强了企业的吸引力。当企业愿意为员工的长期发展投资时,员工也会用忠诚和创造力回馈企业。
“工龄奖”还具有社会示范价值。在部分企业追求短期利益、忽视员工权益的当下,聚源电子的做法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管理经验:企业要真正留住人才,必须靠真心换真心。当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尊重和关怀时,自然会与企业同舟共济。尤其是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稳定的技术工人队伍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当然,“工龄奖”要发挥最大效用,还需与其他管理措施配套。比如,聚源电子不仅设立了“工龄奖”,还通过强化技能培训、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等方式帮助员工成长。这种“经济激励+成长支持”的组合拳,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赢。
“工龄奖”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但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看得见看不见的隐性“收入”,算算总账,“工龄奖”及配套措施既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劳动者的权益实现和职业发展。期待更多企业能够学习借鉴有关“工龄奖”的人力投资理念,用心用情寻找破解“用工难”“留人难”等问题的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