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征
近日,有网友发帖表示,海底捞火锅刮起“打赏风”。据了解,海底捞服务员胸前有一个“二维码”,上面写着“如果服务满意,请打赏¥3.99”的字样。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后,手机会直接跳转到个人微信付款页面。对此,网友意见不一。反对声音表示应抵制小费文化蔓延,企业应通过提升基础薪资、完善内部奖惩制度来提升服务品质,而非依赖消费者二次付费。支持者则认为是自愿机制,有激励作用(7月9日金羊网)。
从多家海底捞门店的试点数据来看,很多服务人员收入增加了,但这种将服务价值与消费者二次付费绑定的模式,本质上是企业将经营成本转嫁给顾客。国内餐饮消费向来遵循“明码标价、服务包价”的规则,消费者支付的餐费中,本就包含对服务质量的合理预期。如今额外出现的“打赏选项”,实则模糊了服务的定价边界,就像买衣服时商家既收了货款,又在收银台摆个“满意请打赏”的二维码,这种逻辑显然与本土消费习惯相悖。
更值得警惕的,是人性弱点在制度漏洞中的野蛮生长。有网友直言,赞成者“小看了人性的弱点”,这并非危言耸听。当打赏从“额外惊喜”变成部分服务员的收入常态,其服务动机就可能从“满足顾客需求”异化为“追逐打赏金额”。那些月增收百元甚至千元的案例背后,隐藏着更隐蔽的风险:当消费者没有扫码时,服务员是否会在心里默默扣分?当不同顾客的打赏金额有差距时,是否会影响服务员服务意愿的均衡性?这种看似灵活的激励机制,极易形成“不打赏就是冒犯”的潜在思维。
追溯小费文化的发展史更能看清其本质。从欧洲贵族对仆人的施舍,到美国新贵的阶层炫耀,小费自诞生起就带着身份不平等的烙印。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根基,恰恰建立在“顾客至上”的平等服务理念上。海底捞曾以“过度服务”著称,等位时的美甲、擦鞋服务,用餐时的细致关怀,这些曾让消费者称道的细节,靠的是海底捞企业标准化培训和薪酬体系支撑,而非对顾客额外付费的依赖。如今用“打赏二维码”打破这种平衡,无异于舍本逐末。
在餐饮行业人力成本攀升的当下,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应在完善基础薪资保障与绩效考核体系方面下功夫。可通过技能评级、客户满意度量化考核、工龄津贴等制度设计,让服务价值在薪酬体系内得到合理体现,这比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好得多。倘若企业将“提升服务”的责任推给顾客的“打赏”,本质是弱化了提升员工服务水平的企业责任。
服务业的生命力不在于模仿外来文化的皮毛,而在于构建符合本土伦理的消费生态。毕竟,让消费者吃得安心、服务员干得体面,服务员胸前二维码上的打赏数字起不了太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