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蓬国
为引导互联网企业提升经营服务合规意识和服务水平、切实保障用户合法权益,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中国互联网协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用户权益保护合规管理指南》。《指南》着眼移动互联网应用常见服务场景,重点梳理了服务提供、个人信息保护、算法推荐、服务收费、投诉处理、客服热线6个方面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例如算法推荐方面,强调以适当方式公示算法推荐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向用户提供便捷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防范“信息茧房”等问题。(据《人民日报》)
刷不完的同质短视频、推不尽的相似购物链接、千篇一律的点赞回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算法推荐在给用户带来个性化内容推送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信息茧房”现象,即用户因长期接触同质化信息,导致视野受限、认知固化。算法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人们的精神一点点驯化了。
算法喂养的“瘾”,正悄悄阉割着我们思想的野性。算法之所以让人“上头”、不能自拔,主要由于它推荐的都是用户喜欢的内容和资讯,而且都是现成的答案,根本无需动脑。在信息的海洋中,算法为我们智能匹配喜好的内容,大大节省了刷选信息的时间和精力。但久而久之,我们的视野反而会变窄,认知也会固化、简单化。随着思考的翅膀悄然萎缩,探索的冲动无声退化,我们便成了算法流水线上的精神罐头,成了温水中不想跳、不会跳的青蛙。在舒适的“茧房”中躺久了,我们的想法就会逐渐被算法驯化甚至取代。
要破解算法的“包围”,就要敢于“亮剑”。突围的第一刀,必须砍向思维的顺从。学会给自己的精神领地划出一道“边境线”。在今天的信息过载时代,我们更要主动“断奶”:关掉几个沉迷的平台,关闭几个爱看但没“营养”的推荐频道,每天刻意留一两小时空白,用于看书、运动、交际或者“发呆”。即便不能与算法“一刀两断”,也要适当保持距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被算法牵着鼻子走,不让自己的大脑成为算法的跑马场、涂鸦墙。
突围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能力的持久修炼。只有持久的深度阅读、沉浸式学习,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才能理性辨别、过滤信息。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喂进耳朵的信息,得在心尖儿上揉碎、筛选、重塑。只有这样,学习才能通过内在消化实现知识转化。
你看上个世纪的知识分子,再忙也坚持亲手抄书。抄的是什么?不仅是字句,更是独立思考的手感。在信息化时代,人们不一定要抄书,但一定要深度阅读和研究,而不能满足于碎片化、浅层化阅读。否则,我们的认知是不系统、不完整甚至不正确的。比如,与其天天去刷财经博主的短视频,不如先集中一段时间潜心研读《国富论》《资本论》等经济学经典著作,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
“尽信书,不如无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深度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获得真知灼见。陈云的“十五字诀”是他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的工作方法,具体内容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一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该工作方法同样适用于我们搞学问,并以此作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
突围的保障,在于法治和管理的完善。人们普遍认为,“信息茧房”不仅会导致个人的认知和价值观固化,失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化思考的能力,还会加剧社会分化和对立,容易引发群体极化和冲突。加强算法治理,避免“信息茧房”的固化,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社会课题。继2022年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施行后,近期有关部门又推出了《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用户权益保护合规管理指南》。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到实处,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算法推荐管理,避免算法“跑偏”并把人“带坑里去”。
算法没有原罪,不该被视为“洪水猛兽”。人们不必“谈算法色变”,但也要意识到:当你把思考权、决策权交给算法时,人就沦为了算法的脚注。说到底,对算法的突围不在于逃离网络,而在于夺回大脑的主控权。当你每一寸精神领域都写着“非请勿入”,你才真正成为思想王国的主权公民。当千万颗不被驯化的大脑在纷繁信息中自由思考、碰撞共鸣,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才不会被算法母体改写成单调的荧光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