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铎印
消费公众同情心的摆拍、以“科学解读”之名散播谣言、打造低俗人设,作为当下热门的传播形式之一,短视频激活了一池春水,为众多主播带来了可观收益,也引得不少人因利相争,为追逐流量不择手段。近日,北京等地通报了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的成果,有力净化了网络空间,对短视频恶意营销乱象起到了有效震慑作用。(7月14日中国网)
当前,随着互联网不断发展,短视频逐渐成为网民获取信息、获取服务、互动交流、文化娱乐的重要载体与传播方式。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平台放任不良信息传播,恶意营销乱象频发,混淆公众认知,制造社会矛盾,恶意营销收割流量,严重影响网络生态的健康与秩序,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短视频创作竞争日益激烈,从业者创新内容理所应当。但现实中,利用摆拍来骗取流量在短视频领域频频发生,一些创作者为博取眼球,不惜编造各种荒诞的剧本,甚至涉及暴力、犯罪、道德等敏感话题,激发大众的共情和关注,一些短视频创作者故意制造一些悲惨、惊险、感人的场景,诱导大众产生同情、愤怒、恐惧等强烈的情绪反应,从而为自己创造利益。这种行为暴露出畸形的名利观、价值观,也是对公众的欺骗和误导,给社会带来了严重不良的影响和后果。恶意虚假摆拍现象,已成为互联网的一大毒瘤,任其蔓延,必将侵蚀网络空间的健康肌理。
重拳打击短视频恶意营销行为。各地相关部门要以“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为契机,从严从快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精准聚焦当下短视频领域的沉疴顽疾,亮起法治利剑,重拳打击短视频恶意营销行为,对造假摆拍依法严惩,从严处置处罚,从快从重清除野蛮生长的杂草,铲除违法生意的土壤。加强短视频的监管,该处罚的处罚,该关停的关停,该曝光的曝光,对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涉事者施以全网封禁,使违法者丧失平台,彻底斩断流量利益,以发挥监管震慑力量,有效遏制虚假信息传播,净化网络内容生态,推动短视频行业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
让流量有质量,平台责无旁贷。短视频平台作为内容的发布和传播渠道,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标注、提示、限流、下架、封禁等机制,及时发现并严格处置违规摆拍内容和账号,斩断不良短视频“传播链”。健全算法推荐和流量分配规则,优化营利权限管理,改变算法的游戏规则,全面规范短视频功能运行,推动形成良性竞争环境,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短视频创作者,要守住创作热情不被流量带偏的底线,努力生产更多真实、优质的创新内容,让短视频领域成为传播正能量、服务美好生活的创新沃土。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摆拍行为的界定、认定、处罚等程序和标准,用法治力量解决短视频平台算法价值导向存在偏差、优质短视频呈现不足等问题,让短视频行业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摆拍者依法严惩,持续保持高压严管态势,警示从业者要守法,鼓励认真创作优质视频内容,塑造短视频领域良好生态,让网络更加清朗。
|